林智育
貴人自然首先是父母雙親,我乃在繈褓中傾聽母親哼唱抗日歌謠和父親計數的算盤聲中長大的,也是我自小紮實的一份智育。至今清楚記得一歲多二歲左右時,小表姊帶領其親弟和我到小溪邊為我們沐浴;記得三歲時跟隨懷了大妹的母親赴鯉城(上醫院生育),吵著「電燈亮矣該吃飯了」和「飛機又來偷衣服了」(時值抗日時期,日本飛機常來騷撓,要及時隱敝所有目標);五歲時(1945年)母親帶領我們從康美坑尾橋遷移到父親為生地洪瀨街一家團聚,適值該處正沉浸在歡慶抗日戰爭之偉大勝利,我目睹整條街張燈結綵,尤以點起小小土油燈造成巨塔,十分壯觀。我們一家居住在阿遷伯提供的有深井的大屋,六歲時我穿著不合適的長袍上位於商會舊址的小學,不久又上蓬溪小學。讀了幾年,竟然轉入林和允私塾……解放後又轉入洪瀨中心小學。

其時小學校長葉振雄及後換葉珊瑚,印象較深的班主任葉敬燕,語文教員陳存貴,領導我們少年腰鼓隊的是陳宗漢。小學時,我在林家助老師指導,便主演過兒童劇《大寶與小寶》的主角,得過全校國語演講比賽第一名,學習成績則不突出,直至廈門補習返來複讀,幸迂恩師吳炳輝,成績突飛猛進,順利小學畢業並考入南安國光中學就讀初中部。小學階段結交的陳立獻、孫陳清、高德祿、張亞鎳、蘇世華、張文伊等,則成為至老年之一生不間斷的好友。
有幸者,中學階段我就讀的南安國光中學(初中)和廈門集美僑校(高中)都是世界著名的美麗學校所在地。我幸遇語文科周祖禁恩師及音樂科林肇老師,還有帶領學校舞蹈隊的指導老師王菲島,可以說是他們奠定了我一生對文學與藝術(唱歌和舞蹈)的忠誠和熱愛。還有朱先興副校長對我的情有獨鍾,培養我成為學校《國光週報》五編委之一,使我日後擔負多個社會團體會刊、特刊搶手的編委成員,有特殊意義。記得我在集美僑校,己經跳遍包括藏、維、蒙等少數民族及東南亞風情之舞蹈,使我至今耄耋之年,仍敢自信「跳舞、唱歌寫文章」為一生自許。這階段我還認知的康清炎老師、柯楝樑教導主任、王家碧大朋友小叔叔,都成為我生命中的貴客。
一九六九年年底,二十九歲的我貌似「老知青」隨父母一家到閩西長汀縣古城公社苦竹大隊楊梅排生產隊落戶插隊,一切「從零開始」;箇中除農活外,幹過上山砍柴燒炭,在落雪天夜間拖木頭、毛竹盤山過嶺去販賣以彌補家用,幸不久在墟上賣柴火時巧遇該地古城中學謝李順校長而被接納採用為民辦教師,一幹便是八整學年,工資從廿一元升至廿九元(全縣最高中小學民師的工資),直至八○年經全省統一考核合格而轉正,連資深縣教育局長郝曼華都為我雀躍,說是有權批准我連陛二級(三十年後,我當班主任並任課語文、音樂的學生中,出現了三位中學校長,一位縣音協主席,此乃後話也。)十年整之閩西生活中,成為推腹朋友的是其時任生產隊會計,後來乃學生家長,少我二歲之既聰慧也樸實的余景順漢子。
我一生所結交均十分真摯,如少年時代的「二周」──周伯南、周景聰及大我十六歲的大朋友、小叔叔王家碧,都十分親切和愛護我;文革中認識的福州人(牙齒)歐陽椿,辛苦下鄉巡迴醫療都記得少量資助我;入港後,又是一個大我十五、六歲的業餘書法家劉英烈,與家父和我兩代人都有交往(我倆以書聯合璧共創文壇新意);香港中華文化總會創始人張詩劍及其夫人陳娟伉儷,是我步入香港文壇及加入香港作家聯會之引路人。尤為少我五歲的香港中醫界奇人、名人、能人方耀博士,數十年間為我日常診病、取藥均分文不取,簡直如同我義務之一位和藹而知溫暖的私有家庭醫生(護)啊!
此生作為國家正式幹部不到半年,我前申請的赴(香港)定居獲批了。適值不惑之年來港新生活,是我再次的「從零開始」的特色人生。我雖有家伯叔在印尼僑居,有資格提出申請,但真正原因是文革中才緣至認識的摯友賴謀盛兄、阮雪娥姊伉儷之極力提攜和指引下而成的。在港的立足是我一半以上之下半生的幸運和幸福。賴夫婦是我一生真正的大貴人,從他的老母親到他們的兒女以至孫兒女計四代人疼我、尊敬我,故對我有「老叔公」的昵稱。
我至今的下半生生活十分豐盈充實,社交十分活躍(以文學和文藝的積累參與數十個團體的業餘職務),身心頗為健康而自信。而且,回過頭來我又能回饋家鄉和社會,諸如捐款於長汀古城中學的圖書室,生產隊的人行橋道,家鄉少些公益事業的彌補增添等等,都增進了不少好口碑。
從而,我家原籍的《族譜》記載以我為優秀族人,客居地洪瀨《鎮誌》列入重要聞人,長汀及香港也總有宣揚我好處的文字記載。一切知足矣!
追憶總結我這一生的優勢便是三個字:好人緣!人緣使我與人相處平和甚至化險為夷,人緣更使我難予想像地徹底改變命運!
2025年5月26日於家宅中
(本文圖片為資料圖片)
林智育簡介:男,一九四Ο年八月出生於福建南安縣玉湖村。自小就讀洪瀨中心小學、國光中學、集美僑校,一九六二年七月肄業於廈門師範學院俄文系。一九六九年上山下鄉到閩西山區長汀縣任古城中學民辦教師。一九八Ο年四月定居香港至今,現乃香港亮偉鞋業有限公司董事首席顧問,香港中華文化總會常務理事、香港文化藝術界聯會(香港文聯)副理事長、香港作家聯會永久會員。其文學創作和演藝活動均十分活躍,參與主持並成功組織舉辦《感動未來二ΟΟ八首屆亞洲少兒歌唱比賽》,創作大會主題歌曲並擔任大會榮譽顧問。曾榮獲「中華文化杯優秀文學獎」、「文藝活動傑出獎」、全國性短文創作優異獎以及「景德鎮千年華誕世界華人詠瓷都詩詞聯大賽」楹聯優秀獎等。代表作品有散文集《綿綿曾經》、《飄逸的音符》及《林智育文匯》;傳紀文學《方耀傳奇》(與方航仙合著)以及執行編輯國光中學校友回憶錄《思源》、《湧泉》兩文集等。傳略被收入《中國學者紀念新中國成立六十周年人物特輯》(港澳台及海外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