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藏璧
真的,如果統計,過千間港式茶餐廳遍布香港十八區,它們不需要美奐美輪的裝潢,所有看起來簡簡單單,消費也是普普通通的白菜價錢。
走進茶餐廳吃東西的客人,沒有所謂高端低端。寫字樓文員、司機、地盤工作的,甚至教師護士等等行業不同階層人士、涼鞋拖鞋,高踭鞋牛仔褲,西裝畢挺,斯文紳士淑女都會走進茶餐廳,是最隨便自然的香港人吃的生活文化。由早上七點至晚上十一點,早餐、午餐、下午茶、晚餐甚至宵夜的,而且幾乎相距三數條街道,你都可以找到一間甚至兩間,停留半天,一樂也。
茶餐廳非常平民大眾化,堂食外賣,備餐送餐,速捷妥當,選擇種類繁多,非常受歡迎。大家隨便據檯大嚼,津津有味。有的侃侃而談,有的高聲笑駡,未禁煙之前的日子嘬一口煙,有些在角落一端沉思沉默或喃語,閱讀報紙馬經,各式各樣,任隨尊便。
這裏有奶茶咖啡,腿蛋三文治,叉燒飯,蝦仁炒飯、乾炒牛河,乾燒伊麵等等。好!來一客西多士,要杯鴛鴦走甜。夥計來、來、來,下單寫一個太陽蛋公仔麵,加上一杯凍檸茶。喂!我要一碗淨牛腩,咖啡少奶,另外她要一碗魚蛋粉,再加一碟油菜。甚至,你只是要一杯齋啡,可以大叫一聲:飛沙走奶,意思是不加糖不加奶,呵呵,真過癮。中式西式,任君選擇。多麼親切,香港人講求效率,快、快、快,快來快去,夥計食物傳遞手腳靈活都快狠準加零距離接觸。豈不快哉!
原來港式茶餐廳的前身是冰室。英國人十八世紀一八四〇年統治香港,極不習慣香港天氣又濕又熱,於是從美國波士頓萬里迢迢船運引進冰塊來,放在港島中環雪廠街來儲存,後來有些人開始發明凍飲品,開了無數冰室,據說冰室兩字源於梁啟超之《飲冰室文集》。夏暑炎炎,冬天又不太冷,當然客似雲來,但當時的冰室只能限售賣飲品小食。六十年代,慢慢有些冰室老板申請了食肆牌照,變成了茶餐廳!俗稱茶記,和矜貴高尚的西餐廳不同,茶記不賣英國人喜歡的印度大吉嶺紅茶,只有普通的紅茶葉加花奶,有些用茶包,當然最出名最經典是絲襪奶茶,一個名叫林伯的茶記老闆發明的,他用白毛巾手縫茶袋代替舊式的尼龍布袋,熱熱騰沸的水,透過像絲襪的細孔,沖泡出來的奶茶又香又滑又濃,千口相傳,世界聞名,自然生意滔滔。(然而最近有些復古,一小些茶餐廳的名字又改回冰室。)
我第一次可以坐在茶餐廳吃東西是七歲,記得那日在中環蘭香閣,當時香港一窮二白,大家的環境窮困,母親經常到蘭香閣借電話打給父親,多次後,不好意思,終於一次坐下來和我吃早餐,我睜開眼睛,對著面前的一碗牛肉通心粉,驚愕了,從來沒有在餐廳吃過東西,更開心不已,當然美味非凡,已忘記外面滂沱大雨,那天消磨了半個上午,待雨停了母子倆才離開。
到了六七至七〇年,在秀茂坪開始粉筆生涯,上課前跑到學校對面的茶餐廳,一杯奶茶一個菠蘿油,那個菠蘿包夾一塊大大厚厚的牛油。真享受真過癮,成了習慣,每天在學校便全日精神抖擻。
中年的時候,下午無所事事,走到檀島餐室,啖一個非常著名的蛋撻,香濃的奶茶或有時醒神的咖啡,讓蛋撻的膩甜沾滿舌尖,口腔中充斥香氣四溢,快樂的時光,暫時躺平,讓思想隨意隨心飄揚,天馬行空,讓工作減壓,開開心心!記得那時有一間連鎖餐廳名叫美而廉,食物真的美味而廉價。我經常光顧,所以直至今天,還印象深刻,揮之不去!
退休後,生活更百無聊賴,無所事事的休閑,很自在很甜蜜,隨便找一間附近的茶餐廳,大家樂、百分百、美心或大快活,吃一頓午餐下午茶或晚飯。總之有飯有菜有湯,又有咖啡或奶茶。都是差不多,是、每間茶餐廳都是差不多。我依然在那裏進食、冥想幻想、想寫詩或者背唸一首唐詩一闋宋詞、想政治時事,想過去,想朋友親人,很多很多的回憶,我知道我已經真真正正地老了。不過,我真的衷心喜歡香港茶餐廳,它們已經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最近聽聞臺灣的新北市有一間名叫「香港彌敦道」的茶餐廳,英國澳洲、加拿大歐美也有類似港式茶餐廳,那絕不奇怪啊!
茶餐廳、百般百樣滋味,在舌頭,在心頭,好不好味道,每間茶記都不同,見仁見智。我曾經多年的午餐晚餐都逗留在茶記,只有一點肯定,那裏用膳:是便宜、隨和,舒適和方便。
(本文圖片為資料圖片)
李藏璧簡介:中國廣東省番禺人,一九四五年出生於二戰後澳門。一九六五年師範學院畢業後從事教育和出版工作數十年,包括傳理系講師、報社編輯、圖書公司經理及出版社總編輯。又曾任香港電台電視部教育節目〈打電話問功課〉(一九八五)、〈上網問功課〉(二〇〇二)之中文科主席及佛山電台〈英語一分鐘〉主持。一九六七年與詩人江沉出版了第一本詩集《鑑石》。近年再投入寫作,詩和散文散見香港及內地刊物,出版了詩集《水澹雲濃》(二〇一七)、《今晚 且乾杯》(二〇一八)、《鎖禁的美麗》(二〇一九)、《霜白鴉啼》(二〇二〇)及《燭影浮生》(二〇二二),現為香港作家聯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