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名嘴」蔡瀾

李遠榮

「名嘴」蔡瀾先生不幸於二○二五年六月二十五日病逝。他的離去是香港文藝界一大損失。

香港人很少有不認識蔡瀾的。在電視上、在電影銀幕上,在報刊雜誌上,經常可以看到他的形象或文章。因此人們尊稱他為著名專欄作家、食家、電影製片家、名嘴,但對這個「家」字,蔡瀾卻十分反感,他謙虛地說:「我寧願叫自己做一個人,寫作人、電影人。對於吃,總不能叫吃人,就勉強叫好食者吧。」

雖然蔡瀾名揚海內外,卻不盛氣凌人,在接受我訪問時,抱著一種長者謙虛謹慎的態度,使人倍感親切。

蔡瀾祖籍潮洲,一九四一年八月十八日在新加坡出生,生肖屬蛇,獅子座。

面對多才多藝的蔡瀾先生,我只能選擇本行,請他談談文學創作。

蔡瀾(左)與作者合照。

也許是受到家庭影響吧,蔡瀾從小就愛看書,起初看連環圖,大一點便看古代經典小說《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繼而才涉獵到外國長篇小說《約翰.克利斯朵夫》、《戰爭與和平》、《基度山恩仇記》等,他如饑似渴地吸收書本上的知識,恨不得把它生吞活剝,全部吞進肚於裏。

中學時代,蔡瀾開始寫文章,起初把文章寄給新加坡一家華文報紙,結果發表了,還寄來稿費,他嘗到了甜頭,便不斷寫下去,陸陸續續刊登。

我問他:「你中學時代發表這麼多文章,銀行的戶口一定儲了不少錢?」

他幽默地說:「我靠稿費帶女同學上夜總會,都花光了。」

蔡瀾就是這種老頑童的性格,真給他「吹脹」,他的話不知哪句是真,哪句是假,但和他相處,你永遠不會感到寂寞。

後來他到外國留學去了,就暫時停筆,直至四十歲,因工作不如意,才開始寫專欄。

說來也是一種機遇。香港《東方日報》「龍門陣」副刊編輯周石先生在一個飯局中與蔡瀾相遇,同台中蔡瀾講故事最為生動有趣,周石先生便指著蔡瀾說:「你講故事這麼精彩,文章一定也寫得不錯,就給我寫個專欄吧!」就這樣,他為《東方日報》寫了多年頗受讀者歡迎的專欄。

後來,他感到只在一家報社寫專欄不過癮,便請倪匡推薦給金庸,希望能為《明報》寫專欄。金庸是一位非常嚴格的老闆,他對《明報》副刊又十分重視,所以這一版的作者都要親自挑選,他看了蔡瀾在「龍門陣」的文章,感到不錯,便給他一個專欄,這專欄叫「草草不工」,初看有點怪怪地。原來蔡瀾當年向馮康侯老師學書法和篆刻,馮老師寫了一個印稿給他刻,就是「草草不工」四個大字,意思是「不工整」,帶謙虛的意思,蔡瀾很喜歡這方印,在報紙上也用上,而且延用至今。

或許有人會以為蔡瀾工作繁忙,又上電視台,又寫食經,又寫幾個專欄,寫起文章來一定如流水作業,隨手拈來,寫得很快。其實不然,據他說:「一點也不快。一篇七百多字的東西要花一兩個鐘頭,寫完重看一遍,改。放了一個晚上,第二天再看,再改。這是我父親教我的寫作習慣。至於題材,則無時無刻地思考,想到一個,就儲起來,做夢也在想,現在和你談天,也在想。」

在香港文壇獨沽一味寫小品文,而且寫了幾十年,蔡瀾是個異數,為何不換換題材呢?蔡瀾有自己的看法:「我天天寫,讀者天天看,已經建立了一種家庭關係。有一本雜誌的編輯跟我說,同樣的題材已經登幾年了,換一種新的好不好?我說不好。你和你爸爸也相處了幾十年,你要換你的爸爸嗎?結果他當然說不換了。」

為香港流行文學添磚加瓦,這就是香港文化人蔡瀾的真實寫照。

(圖片由作者提供)

李遠榮簡介:祖籍福建南安,一九四一年出生於馬來西亞怡保市。一九五一年回到祖國,一九五九年考入暨南大學中文系,一九六四年畢業分配回家鄉當中學語文教師,一九七三年到香港定居。出版專著《名人往事漫憶》、《文海過帆》、《博采珍聞》、《李光前傳》、《翰墨情緣》、《郁達夫研究》、《李遠榮評論集》等二十多部。散文《海峽兩岸一家親》榮獲一九九一年《人民日報(海外版)》舉辦的「共愛中華」徵文比賽優秀獎;散文詩《承諾》榮獲一九九八年中國散文詩徵文比賽優秀獎;散文《名人與我》入選《香港當代文學精品》(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李光前傳》名列一九九八年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十大暢銷書。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兼任香港文聯常務副主席、香港文學促進協會常務副會長、香港作家聯會秘書長等職,被聘為暨南大學台港暨海外華文文學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北京師範大學國際華文文學發展研究所特約研究員等。

下一篇

詩人的身分──悼念詩人鄭愁予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提示:点击验证后方可评论!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