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興安
文天祥的〈正氣歌〉裏有兩句名言,便是「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意思說民族、國家有危難的時候,便會出現忠義之士,救國救民,不惜犧牲;都會為歷史記載,為後人紀念景仰。這兩句說話,使人義憤填胸,感到天下正氣長存。但當我們細讀歷史的時候,發覺世事並非這般公道,這般理想。偏偏許多英雄義士,未有走進丹青之列,為世人所遺忘。而然這些真正的英雄好漢,卻沒有因此而叫屈,更會像唐代的俠客豪士,事成後飄然遠去,不留名與身。自古以來,中國人中便潛存在這種民族性,這是我們中華民族不朽的地方。
中華民族特有一種氣質,便是敬祖、重視家門家聲。一個有志氣的人活著,不光是為自己,而是為家人家族,更甚者是為國家和民族。也有一種延續家門後代的使命,強大祖國的宏願。這種氣質,使我國出現許多偉烈激壯的能士,也出現許多在肩承苦難、掙扎中沉默奮搏的英雄。
百多年前的中國,絕大多數人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一方面受到腐敗顢頇的清廷欺壓,一方面受到東西列強船堅炮利的欺侮。國家又連年陷於太平天國與湘軍淮軍的內戰,兵災遍野。社會又為鴉片塗毒,家家貧苦不安。尤有甚者,許多人要賣身海外求活求存,遠赴天涯異域,到澳洲、美國、南非做苦役,在外邦做礦工,築鐵路。常年穿不暖吃不飽,淒苦寂寞,年年日日遙念家人,最終客死異鄉。這個時候,一群在香港早知先覺的中國人,紏合在一起,不論愚智,不論貧富,不論社會階級地位,共同以熱腸熱血,為中國締造新生命,要把國人的苦難超拔出來。這群義士有這樣的宏圖理想,更因為大家心中為不朽的中國魂所召喚,寧願身處危境而為國人的幸福犧牲,犧牲安逸的生活,甚而犧牲生命。義發激情出火花。這種人文精神,使華夏文化歷史,幾千年來在世上薪傳不絕。
作者按:中國人說魂魄。以現代語來說,魂、是精神;魄、是活力。
(本文圖片為資料圖片)
楊興安簡介:以筆名柳岸發表小說。多年來從事文教工作。著有《金庸小說與文學》,散文《浪蕩散文》、舞台劇《最佳禮物》,及由香港作家協會出版之小說《柳岸傳情》等著述。現為香港小說學會名譽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