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華純
本專輯作為日本華文女作家協會的獨家稿件,輯錄了六位女作家的作品,從不同角度呈現一場歷史的深刻鉤沉。
華純的紀實散文呈現了二○一五年夏天滇西之旅的所見所聞。詩人穆旦祭奠胡康河上的白骨的一首詩,遠征軍倖存者之一姨夫的回憶,映見當年滇西戰場的慘烈、野人山喪生大半的煉獄之殤。滇緬公路,是國之殤、民族痛史的血脈延伸。也是先烈用生命和意志鋪就的抗戰長廊。
晏妮追溯七三一部隊在日本戰後社會中的陰影,從「帝銀事件」到血液醜聞,歷史線索盤根錯節,被一次次封存、遮掩,但又不斷重現。真實與虛構、正義與遺忘之間的縫隙,恰是我們今天仍需面對的歷史現場。
徐前介紹日本翻譯家神崎多實子即將付梓的一本自傳,敘述其遭受戰爭帶來的困惑、不幸與災難,成長為一位堅守良知、敢於直面歷史的反法西斯戰士。
卲迎建以綿密的思路,指出一九四○年代上海淪陷背景下《蝴蝶夫人》由西方文本轉化為符合中國語境的電影版本,其悲劇內核雖未改,但呈現出更深的社會文化反思。戰爭爆發,民族感情壓倒了一切。電影與配樂成為一種反抗象徵,滋養著民眾內心的希望與堅韌。
徐青認為河上肇的思想軌跡不僅是日本馬克思主義的一部演進史,更是知識分子反戰精神的歷史見證。河上肇的學說,客觀上為中日兩國反法西斯力量提供了共同的理論武器。這種思想傳播的跨國性,在二○二五年紀念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八十周年之際更顯其歷史深意。
陶賦雯指出,戰敗國日本在影像時代形成三種主要模式:否認侵略史、通過話語修辭轉移焦點,以及以「無主體」方式進行有限反思。此類影像敘事不僅掩蓋侵略與罪責,更在現實政治與歷史教育中塑造了模糊、選擇性的集體記憶,弱化了對戰爭罪行的反省與批判。
(本文圖片為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