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紹端
八月份,人們為太平洋戰爭結束八十周年而紀念,熱愛郁達夫作品的讀者,同時亦遙望碧血長天,追憶故人。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九日那個晚上,郁達夫踏出印尼蘇門答臘巴爺公務的家門後,沒有人知道他的確實去向,凡所有「真相」的推理,皆屬虛妄。
一
中學會考前一年,我開始亂翻坊間一卷疑似盜版厚厚的《郁達夫全集》,之後由青春期對他的崇拜,轉為步入憂患中年,向他小說、散文、遊蹤、日記、詩詞鈔、書法等的沉醉與搜求,無法自拔。
郁達夫舊學根底深厚,日、德、英、荷外語精通,群書博覽,率真坦蕩,下筆磊落。大家且無須去把驚世駭俗的《沉淪》、《日記九種》和《毀家詩紀》細說從頭,就憑他晚期的小說代表作〈遲桂花〉,在星洲發表的抗戰文錄隨筆,《亂離雜詩十一首》,與乎獨步文壇的書法,已然名垂青史。
二
一九八四年春,同窗好友周淑芬知我迷郁達夫,特寄一本剛出版許子東著述的《郁達夫新論》給我,並附信推許:「立論大多言之成理,最難得的是文字自成一格,邏輯性強之外,感情色彩相當豐富,真可謂『傳情達意』了。」 我急不及待捧讀,第三章〈郁達夫的散文創作〉精闢的評説,深有同感:「郁達夫的文字,到三十年代已臻於爐火純青。早年那種拖沓、鬆散及過份的誇飾逐漸消失,敘事顯得鬆容,娓娓而談;議論夾著幽默,諧謔成趣;狀物寫景則相當具體,十分傳神。特別是,作家有意識地在追求灑脫的效果,從清新走向清雋。雖然行文仍然流暢,卻又不乏凝練、精美之句。」
三
是年夏季,我負笈意大利波洛尼亞(Bologna)。臨行前,浸會學院傳理系林年同老師囑咐我帶一册《玫瑰的名字》(《Il nome della rosa》)中文版,送予原著者符號學教授艾可(Umberto Eco)。此外,老師還贈我一部貢布里希(E. H. Gombrich)極有份量之《藝術的故事》(《The Story Of Art》)。我明白老師的苦心,他要我利用留學歐洲的機會,紮紮實實,打好西洋藝術史的基礎。
四
那時,乘坐廉價斯里蘭卡航空,我自九龍城啟德機場出發,取道可倫坡,深夜轉飛羅馬,全程十七小時。笨重的行李中間,主要是學習意大利語文和東西文化及其哲學諸參考典籍,但我毋忘挾上了一本郁達夫的《閒書》。薄薄一百二十頁的閒書,尾後的版權頁可見:「本書根據良友圖書公司一九三六年版複印」字樣。一九八一年十二月,由上海書店重新印行,定價0.50元。此乃郁達夫生前的最後結集,除自序外,收錄了散文與日記共四十篇。
五
篇幅最短小的〈雨〉,先藉周作人「苦雨齋」、蘇東坡「喜雨亭」扯開話題,再借「小樓一夜聽春雨」,「杏花春雨江南」意境發揮,掠過夏來的雨,道出秋瑾「秋風秋雨愁煞人」一聲長嘆,吟至「江關雁聲來渺渺,燈昏宮漏聽沉沉」的妙處。單單一頁,兩段,四百餘字,起承轉合盡在渾然不覺中。
緊接的一篇〈婿鄉年節〉和排於中間〈住所的話〉,文筆洗練,俱佳構也,讀之令人莞爾,更不必去說那足可傳世的美文〈故都的秋〉了。
二〇〇二年客居北京,我因緣認識一位上海音樂電台節目主持人,復旦大學外文系畢業。閒話中,偶然提起郁達夫,他竟唸詩般即席唱了一小節〈故都的秋〉:「可不是麼?一層秋雨一層涼啦!」
意猶未盡,他甚至將末段完整背誦:「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願意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
我舉杯致敬,嘆服郁達夫無韻的筆法,揮灑富神韻之文學,兼得無數海內外知音,不受世代地域文化因素阻隔。
六
埋頭一覽目次:〈談結婚〉、〈雜談七月〉、〈略談幽默〉、〈談談民族文藝〉、〈談詩〉;〈說肥瘦長短之類〉、〈說沉默〉、〈說姓氏〉、〈說謊的衰落〉。以「談」為題五篇,「說」的四章。書話類別,古今中外,雅俗相宜:〈傳記文學〉、〈屠格涅夫的羅亭問世以前〉、〈讀勞倫斯的小說〉、〈錢塘汪水雲的詩詞〉、〈靜的文藝作品〉及〈清新的小品文字〉等等。
所謂「記」者,則有〈記風雨茅廬〉、〈記閩中的風雅〉二文,復補充〈梅雨日記〉、〈秋霖日記〉、〈冬餘日記〉、〈閩遊日記〉、〈濃春日記〉五輯。意國神遊,偶遇拂逆,只消拿日記稍「詳」片刻,茅塞漸開,煩惱斷除。
七
像我這樣一個出生於香港的普通讀者,在郁達夫失蹤後轉眼八十載春去秋來的今宵,依然珍而重之,重温一遍看似一部閒書的《閒書》,情懷未變。那似不帶重量,不佔據空間的小書,陪伴我機窗車背,歷拿坡里、羅馬、佩魯賈、翡冷翠、波洛尼亞、法恩扎,又流寓香港,再下南洋。
巴士駛過新加坡牛車水,我仰望昔日南天酒店(現址「裕華國貨」經營),瞥見珍珠巴剎一角時,幻覺自己彷彿重拾他的足跡。
八
飄零琴劍下巴東,未必蓬山有路通。
亂世桃源非樂土,炎荒草澤盡英雄。
牽情兒女風前燭,草檄書生夢裏功。
便欲揚帆從此去,長天渺渺一征鴻。
這是郁達夫《亂離雜詩》七律之一。我胡思亂想,倘若倘若,當晚他離家後有幸逃出生天,方向轉換的征途上,想必還是飄泊天涯如人海孤鴻。茫茫夜裏,也許也許,他仍揮不去心愛的女人琵琶別抱的千般恨;要是要是,他能從絕處轉念,回首平生寫下那麼多優美動人的篇章,必會老懷安慰,老淚縱橫。會的會的,人生朝露,文藝千秋,犧牲有何憾!
寫於二〇二五年七月二十八日
參考書目:
E.H. Gombrich:The Story Of Art, Phaidon, Twelfth edition-enlarged & revised, New York, 1972
郁達夫著,秦賢次編:《郁達夫南洋隨筆》,洪範書店,台北,一九七八年九月初版
郁達夫著,秦賢次編:《郁達夫抗戰文錄》,洪範書店,台北,一九七八年十一月初版
郁達夫著:《閒書》,上海書店,一九八一年十二月出版
許子東著:《郁達夫新論》,浙江文藝出版社,一九八四年三月初版
(本文圖片為資料圖片)
李紹端簡介:廣東潮安人,香港出生;浸會學院傳理系畢業,意大利波洛尼亞大學文學哲學院深造。已出版有新詩集《靜夏思》、《床前涼月夜三更》,小說集《午後的第一步》及散文集《猶記舊時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