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您,啟迪我覺悟生命的人——記黃偉林師

徐詩穎

此刻,春意盎然,陽光明媚,悠閒地走在南京大學校道上,聆聽著婉轉鳥鳴,品賞著春日風光,享受著花開花落的餘味悠長。在這美好的時光裏,我不禁陷入了沉思。能夠有幸在夢寐以求的學術殿堂裏遨遊花海、潛心學問,我是要終身感謝我的恩師——黃偉林老師。正是因為黃老師,我才與南京大學結下了不解之緣,才確立了要一輩子致力於學術的志向。可以說,在南大的每一天,我都是懷著感恩的心去度過,也會常常思念千裏之外的黃老師,祈求畢業後能夠學有所成,報答恩師。

緣分使然,我的碩士生涯是在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度過的。在如此美不勝收的風景裏度過三年的學習時光,的確成為了我人生一大幸事。更難得的是,受上天的眷顧,我有幸能在黃偉林老師門下學習。恰巧的是,黃老師也是地道的桂林人。因此,在桂林的三年,我遇見了好山好水好人家。更為重要的是,在黃老師言傳身教之下,我從一個不識愁滋味的少女蛻變成對學術有著終身追求的青年。

黃老師是文壇桂軍隊伍中重要的評論家,在廣西文化與文學研究領域享有盛譽。在三年寶貴的學習生涯裏,我從黃老師身上感受到區域文化研究的魅力所在。黃老師對廣西文化與文學的研究,並不拘囿於一時一地,而是把它放在整個中國文學甚至是世界華文文學的大背景下進行。這種強烈的整體觀和歷史感,使他能夠從高屋建瓴的視角來看待二十世紀以來廣西文化的重塑與崛起。與此同時,在宏觀視野的指導下,他深入各地挖掘蘊藏於廣西文化內部的豐富性與多樣性,收穫了不少可喜的成果。

這種宏觀與微觀研究相結合的思路不僅體現在他的具體研究中,還對每一屆學生的治學產生深遠影響。我覺得,能夠在黃老師門下學習是充實而幸福的。黃老師除了在上課時用生動的例子給我們傳授學術研究的方法外,其餘時間就需要我們通過讀書和實踐去感悟做學問的魅力。讀研三年,黃老師帶領我們去往廣西各地參加學術會議和研討活動,撰寫與廣西當代文化與文學相關的論文,編纂與抗戰時期桂林文化城有關的史料叢書《抗戰桂林文化城史料彙編》(二〇一五年八月初版),邀請知名學者和作家來學校講學。為了讓我們對廣西文化(尤其是桂林文化)有更直觀的認識和感受,黃老師不僅邀請我們去觀看中國第一部山水實景演出《印象·劉三姐》,還讓我們參與到他的「新西南劇展」工程(其中主打作品《秋聲賦》榮獲第四屆中國校園戲劇節的三項大獎)。這種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研究思路,不僅引導著我讀研所走的每一步,還讓我對學術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

光陰荏苒,在我剛開啟學術之旅不久,就不得不面臨人生新的轉捩點。到底是轉身離去還是繼續往下走呢?在這個時候,我隱隱聽到有一種聲音在召喚著我,那就是渴望能在學術之途上堅定走下去,直至某一天看到詩和遠方。因此,在碩士三年級時,我向黃老師鄭重提出要考博的想法,希望能終身致力於學術。黃老師聽後十分贊同我的理想,提出會全力支持我,並祝福我能夢想成真。在黃老師的巨大鼓舞下,我全身心投入到考博的復習中,並如願以償考上心中理想的最高學府——南京大學。

如果有人問我,讀研到底給我帶來了什麼?現在回頭想想,我覺得可以用簡單卻充滿沉甸甸力量的兩個字來概括,那就是學術。到目前為止,我與黃老師已經有著五年深厚的師生情誼。在諸多記憶中,給我感觸最深,並且已成為我生命中不可缺失的重要組成部分的,就是學術。

黃老師雖然沒有直接告訴我們「學術」二字意義何在,但從平常的為人處世和治學態度上已經展示出他心嚮往之的境界。在黃老師身上,我們常常能感受到一股瀟灑和直率的自由氣息。這就決定了黃老師學術研究的格局是廣大的,視野是開闊的。尤其享受與黃老師閒聊的時光,因為他有著四兩撥千斤的能力,會讓思維受限的我頓時變得廓然開朗。很多時候,在學術之途上走著的我會遇到許多艱辛和挫折,甚至想過要放棄,但驀然回首,堅持下來後才真正體會到黃老師的良苦用心。如果沒有親身經歷涅槃的全過程,那怎麼能夠順利提升學術格局和拓寬學術視野呢?

黃老師雖然希望我們從事學術研究的胸懷要大,但在治學上對學生的要求是嚴謹和認真。在我攻讀碩士學位期間,最重要的成果莫過於協助黃老師編選《抗戰桂林文化城史料彙編·文學卷》。共十五卷的《抗戰桂林文化城史料彙編》是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抗戰時期桂林文化城史料叢書,文學專題隸屬於其中一卷。我們近五十名研究者用整整兩年時間在圖書館和網路上收集、整理、抄錄並校對了數百萬字的史料,這些史料是研究抗戰桂林文化城、抗戰時期的廣西以及抗戰時期的中國與世界的重要文獻。作為該叢書的執行主編,黃老師在每個環節都要求我們嚴格落實,務必細緻、認真和嚴謹地對待每一份史料。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有遇到挫折和沮喪的時候,但相互之間能夠做到理解、支持和鼓勵,因為我們都為能承擔傳承抗戰時期桂林文化城的歷史和精神這項巨大使命而深感自豪。雖然我們只是做「考據」的工作,但這的確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情。

可以這麼說,在這整整兩年的時間裏,我不僅經歷著年齡的增長,還收穫了各種歷練後的踏實和滿足。當觸摸著黃老師遠從桂林郵寄過來的新書時,我內心充滿著無限感激。這次編選工作成為了我立志走學術道路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起點。如果沒有這兩年的鍛煉,那麼現在的我在處理各種問題時就不會做到嚴謹、細緻和認真。更為關鍵的是,我重拾了前輩堅忍不拔的精神。猶記得在閱讀文獻資料時,我禁不住慨歎和敬佩在桂林文化城生活或者工作過的作家們。抗戰時期,在生存都無法得到保障的情況下,不少作家的愛國熱忱絲毫沒有減少,反而團結起來,盡可能用自己的筆為國家做出貢獻。雖然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如果大家以「國難當頭,匹夫有責」作為自己的行動準則時,我才更加深刻地理解為什麼桂林在抗戰時期能夠一度成為大後方的文化中心了。仔細想想,作為後輩的我們,有什麼資格在面對困難時輕言放棄呢?相反,我們要勇於重拾和傳承桂林文化城精神,讓這種精神激勵我們堅定前行。

離開桂林整整兩年了,但我感覺到「學術」已逐漸融入我的血液之中,每天為我提供源源不斷的營養和動力。無論是讀研還是讀博,我都體會到從事學術是一件非常艱辛的工作,但我已經做好準備,迎接每一次的挑戰。一輩子不長,我只願能夠在這片田地上默默耕耘,矢志不渝,直至終老。

《抗戰桂林文化城史料彙編》書影

二〇一二年七月,當捧著印有「廣西師範大學研究生錄取通知書」字樣的信件時,我的內心既興奮又忐忑。興奮於自己步入人生新階段的同時,忐忑的心卻隨著開學時間的日益迫近而逐步增加。想著即將要在氣候、飲食、人文等方面與家鄉廣州存有明顯差異的城市展開三年的學習和生活時,我還是產生了畏懼心理。然而,在黃老師的熱情關懷下,我對這座城市的印象由畏懼轉變成熱愛,乃至戀戀不捨。

成為黃老師的學生後,我發現大部分的同門都是來自全國各地。黃老師曾在北京師範大學修讀過學士學位和碩士學位,所以特別能體諒外地學生的難處。為了讓我們在桂林有「家」的感覺,每當逢年過節,他都會邀請我們到他家裏聚餐,並借此機會熱切詢問我們的學習和生活。去導師家聚餐是快樂的,我們會一起研討學問,一起談笑風生,甚至一起做飯,感受黃老師一家溫馨和幸福的氛圍。桂林的冬天是不近人情的,濕冷的氣候足以讓人抬不起精神,可到了黃老師家,我們身上的寒氣就會為黃老師和師母李老師溫暖的關懷所祛除。黃老師一家十分關心每一位學生的具體情況,常常給我們鼓勵打氣。每當我們取得了成績,他們都會為我們感到開心和自豪;每當我們遇到困難,他們會盡可能想辦法為我們排憂解難。即使無法提供具體的幫助,他們也會常問候和關心學生,真心希望學生能夠儘快走出困境,不要耽誤寶貴的學習時光。三年下來,我們自然而然地組成了一個「黃門之家」。大家互相幫助、支持和體諒,讓這個「家」充滿了愛和溫暖。

我自己就親身體會過黃老師一家深切的關懷。由於在三年級時要面臨考博、學位論文寫作以及未完成的《抗戰桂林文化城史料彙編·文學卷》的編纂工作,所以二年級的暑假我只回家約一周便立即返校投入到繁重的學習任務中。夏天的桂林同樣是一個大火爐,黃老師得知我回校學習後,便與李老師一起邀請我吃飯,問候我家人的同時還叮囑我在學習之餘要好好保重。吃過飯後,我提出想趁此機會請教學位論文寫作的事情,黃老師二話不說,飯後便請我上他家討論此事,而李老師則在我們談話過程中送上可口的綠豆糖水和豐盛的水果餐,還笑說讓我們降降暑氣。與黃老師一家告別後,我在樓下默默流下眼淚,為黃老師一家給予我親人般的關懷所感動,並當即發誓無論這一年會遇上多少艱難之事,我都要咬緊牙關挺過去,用滿意的成績回報黃老師一家對我的愛。皇天不負有心人,讀研初向黃老師立下的目標均已實現,所以畢業時當我把自己的成果鄭重獻給黃老師時,黃老師非常高興,並且囑咐我選擇了學術之路就要好好走下去,不要放棄,相信我會取得更大的成績。畢業後,黃老師繼續以我為榮,聽下面幾屆同門說黃老師會經常拿我做榜樣,希望他們能夠像我一樣為理想而努力。當同門第一次在微信裏跟我提到這件事時,我剛好身處讀博適應期。由於博士生導師給我設定的研究方向是我之前沒有接觸過的,所以入學南大後的兩個月,我常常為無法找到合適的研究路徑來進入而深感迷茫和無助,甚而懷疑起當初自己所做出的選擇。然而,當我知道黃老師正以這種方式激勵我前行時,我為之前產生退縮的念頭慚愧不已。緊接不久,黃老師專門在網路上建立了二〇一五級「同學堂」群,並邀請我加入其中,希望我能夠在學習上多給師弟師妹提供寶貴的建議。我當時深感使命之重大,暗暗告訴自己無論前路有多少荊棘,都要勇敢闖過去,以優異的成績回報黃老師的恩情。兩年的讀博時光就在悄無聲息中過去了,現在的我已走出那段迷惘期,慢慢探索出屬於自己的學習方法,並已全身心投入到學位論文的寫作中。很感念那段困惑的時光有黃老師的支持,才使我有了信心去乘風破浪、披荊斬棘。

二〇一六年的暑假,我從李老師口中得知黃老師患了聽神經瘤疾病,雖然是良性,但也不得不在手術過後修養一段時期。我當時聽後頗為震驚,因為黃老師並沒有把患病的事情告知我們,而且從他的微信朋友圈裏依然能目睹他勤奮工作的身影,依舊能感受到他對生活的熱愛之情。在二〇一七年的春節來臨之際,我還特意發了資訊問候黃老師,黃老師說他的身體還在恢復之中,不能過度勞累。然而,即便如此,當有學業上的問題向他請教時,他仍然非常耐心地解答,沒有表現出一絲病態,給了我莫大的安慰和鼓勵。談話結束後,他還不忘表揚我是一名勤奮上進的學生,鼓勵我要繼續努力,取得更大的進步,而這個時候我也會祝願黃老師早日康復,迎接更加美好的明天。

正是黃老師在學業、生活以至於人生抉擇上的諸多幫助,我才能在學術這片田野上有繼續開墾並收穫豐碩果實的機會,才能對生命有更多的感悟,從而堅定且從容地走下去。黃老師對學問不懈追求的信念,令我堅信學問之彌堅和學術之希望。《論語·子罕》曾云:「顏淵喟然歎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黃老師如同孔夫子對學生「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使學生能夠在從事學術時遠離輕率、謹慎前行,包括對待人生的態度,亦是如此。

感謝您,啟迪我覺悟生命的人!敬愛的黃老師,無論未來身處何方,學生都不會忘記您的恩情。

                                   丁酉年六月十五於南京大學文學院

(本文圖片為資料圖片)

徐詩穎簡介:(一九八八-),女,廣東廣州人,南京大學文學博士、華南師範大學博士後,現為華南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中國現當代文學、臺港澳暨海外華文文學、粵港澳大灣區跨界文化創意。

上一篇

AI新世紀之《日落伊甸園》

下一篇

懷念會變大變小的名家任溶溶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提示:点击验证后方可评论!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