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到家

江揚

母親出院時,護士遞來一張醫囑,上面爬滿了黑字,其中寫著每周要做一次靜脈采血、換藥並更換引流瓶。

我接過紙,那紙竟有些沉。想起醫院永遠排不完的長隊,想起母親推著助步器走路,一步一頓,好像腳下踩著棉花。我扶著她,能覺出她手臂上的皮肉鬆鬆地掛著,骨頭倒是很突出。醫院的走廊很長,白墻白燈,照得母親的臉也發白。而醫囑上「每周一次」四個字,鐵板釘釘地立在那裏,不容商量。

護士見我捏著醫囑發怔,說「可以下載我們醫院的App,在網上掛號繳費,還能預約護士上門」。她的聲音很輕,卻像一陣風,忽地吹散了我心頭的陰翳。離開得太久,竟不知道內地已經有了上門護理。

「是你們中山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的護士嗎?」她回答:「是。本院休班的護士自願利用休息時間上門為患者服務。」

我愣了一瞬,有些不敢相信。護士打開她的手機屏幕示範,指尖在屏幕上滑動,那些複雜的流程在我眼前忽然變得簡單起來。原來護理上門,已經不再是傳說。

「媽。」我貼在母親的右耳旁,「以後不用每周跑醫院,護士會來家裏」。母親的眉頭舒展了,笑著連聲說:「好呀!」我扶著她,忽然覺得腳步輕快了些。

一周後的清晨,母親剛洗漱完畢,門鈴聲響起。

我匆忙去開門,是兩位年輕的護士,她們比預定的時間早到了幾分鐘,正在門口穿上纖塵不染的白大褂,把防護帽嚴實地裹住發絲,還不忘套上一次性的鞋套。從罩著淡藍色口罩的臉上,我看到她們平靜如水的眼睛。站在那裏,她們不像是從電梯裏出來的,倒像是從某個潔凈無塵的世界突然降臨,猶如天使般站在我的面前。

進屋後,她們笑著對母親說:「奶奶,早上好。」聲音像春天的溪水一樣溫柔。接著,便從衣袋裏抽出一瓶消毒液,擠出一小團凝膠,雙手搓揉幾下。然後打開醫療包,裏面整齊地碼放著針管、采血管、敷料和藥劑……藥水的氣味在房間裏彌漫開來,倒像是把醫院的一角搬到了家中。

母親的眼裏閃過一絲忐忑。她想起住院期間,有一次護士抽血紮了幾次都沒成功,最後還是老護士救場。那種皮肉被紮穿又錯過的鈍痛,至今還記憶猶新。

望著母親的手,皮膚薄得像一層透光的紙,手背上布滿褐色的老年斑,血管幾乎隱沒不見,這是最讓護士頭疼的「難紮手」。只見周護士蹲下身來,帶上手套的手指輕得幾乎不著力地按壓著母親的手背。她指尖輕輕滑過,母親不由自主地繃緊了胳膊。

時間像凝固了一樣,只有窗外偶爾傳來嘰嘰喳喳鳥叫聲。周護士的額頭沁出一層細汗,她知道面前這隻胳膊經不起失誤,這根血管一旦紮穿,就很難在這麼薄的皮膚上再找到第二條。

「奶奶,您稍微動動手腕……」母親聽話地晃了晃手,周護士看見了裏面淡青色的血管走向。

「在這。」她突然說。

針尖輕輕刺入的瞬間,母親本能地縮了一下,但下一秒就驚訝地睜大了眼睛,沒有任何刺痛蔓延,也沒有那種刺穿感。至少這一次,她沒有像從前那樣緊張。我脫口而出:「一針見血!」周護士松了一口氣,臉上露出專業的自信。錢護士將準備好采血的器材歸位,周護士穩穩地推進針管,暗紅色的血液緩緩湧出。

換藥時,錢護士揭開舊敷料,觀察了一會兒,才用鑷子夾起酒精棉球,仔細清潔那些留置針的周圍,一圈又一圈,輕柔地像是在擦拭一件易碎的玻璃器皿。「可以錄像嗎?」我舉起手機,拍攝換敷料的過程,為的是平日自己也能操作。「只要您母親不介意。」她轉頭輕聲問母親,母親點點頭算是默許。

清潔創口 攝影:江揚

其實護理於我,原來並不陌生。持針的姿勢、纏膠布的手法、掀紗布的角度……消毒水的氣味曾經滲進過我的衣衫,甚至滲進過我的夢境。這些記憶,原以為早已隨歲月褪色,卻在某個不經意的瞬間,如老照片般在腦海中緩緩浮現。然而,畢竟多年過去,那些曾經爛熟於心的流程,如今只剩下模糊的影子。

醫院的格局已經改變,可是護理的本質卻從未改變。依然是對生命的敬畏,對細節的專注,以及在機械操作背後那份溫暖的共情。

錄像結束時,母親已經睡著了。護士輕輕將用過的器械裝進托盤,對我說:「其實這些步驟說明書上都有……」她沒說完的話懸在半空,但我明白,有些溫度,是冰冷的文字永遠無法傳遞的。就像此刻鏡頭裏那些細微的顫動、停頓和眼神交匯,才是活生生的醫者仁心。

最後換引流瓶,錢護士取下舊瓶,消毒接口,換上新瓶。再拿出筆,寫上下次更換的日期,字跡工整得像小學生作業。

母親側身從床頭櫃取出兩個紅包,往護士手裏塞。錢護士像是被燙著似的,連忙後退一步,雙手直擺。「奶奶,這可使不得,上門服務不能額外收費。」

母親卻不依不撓:「規定是規定,這是我的一點心意。」

錢護士握著母親的手,輕聲道:「奶奶,您若覺得我們服務不錯,就在平臺上給我們寫幾句評語,這是對我們最好的鼓勵。」

我送上兩瓶礦泉水給她們,感謝她們將專業的照護送到病榻前,讓生命的尊嚴在熟悉的家中得以延續。她們彎腰為老人更換導管的姿態,輕聲詢問病情的語調,甚至拒絕紅包時堅定的眼神,都在訴說著一個樸素的真理:醫療的本質,從來不是冰冷的器械與賬單,而是對生命的敬畏與呵護。

(本文首發於《人民日報》海外版二〇二五年六月廿八日)

江揚簡介: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曾任香港《文匯報》首席記者。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提示:点击验证后方可评论!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