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 龍
元宵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極具浪漫色彩與傳統文化底蘊的節日,其起源與傳說融合了古代信仰、歷史事件與民間智慧,體現了中華民族對團圓、光明與自然節律的深刻理解,既承載著古人對自然與神靈的敬畏,又寄託著對團圓、光明的永恆追求。這個節日以燈火為紐帶,串聯起中華民族對和諧生活的嚮往,成為跨越時空的文化基因。
如同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正式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一樣,元宵節做為中國傳統民俗節日,不僅是闔家團圓、辭舊迎新的日子,傳承著和平、和諧、和諧等中華文明理念,也承載著家庭和諧、社會共生,等人與自然和諧共處。
農曆乙巳年,受朋友之邀,正月十五元宵節,我來到廣東佛山順德區馬崗村,參加這裏舉辦的慶燈酒會,真真體驗了一回「飲燈酒」。
初春的晚風裏,祠堂前的紅燈籠搖曳如星光,映著青石板上的倒影,彷彿一條流著時光的河。廣場上搭了一排排帳篷,擺滿了百餘桌宴席,名副其實的千人宴就在這裏舉行。鞭炮聲炸開舊歲的餘寒,人聲鼎沸的「飲燈酒」盛會,正在三百年光陰的褶皺裏,釀出一壇醇厚的鄉愁。
「飲燈酒」的淵源,可追溯至明末清初。彼時,順德人以「燈」諧「丁」,凡新添男丁的人家,必於祠堂高懸一盞花燈,祈願人丁興旺、家族綿延。這盞燈,是血脈的標記,也是土地的承諾。燈火照見人間事,正月初八至元宵夜,全村人聚於祠堂前,八仙桌上乳豬拼乳鴿寓意「大展鴻圖」,烤肉與發菜諧音「發財」,一箸一羹間,皆是農耕時代對五穀豐登的樸素嚮往。而今,祠堂前的宮燈競標,早已超越了舊時添丁納福的單一意義。一盞「吉祥如意」燈,由村民以數千元拍下,所得款項用於村里修橋鋪路、助學敬老,燈火映照的是順德人代代相傳的「守望相助」之精神。
酒碗相碰的脆響中,元紅酒的琥珀色在月光下流轉。這酒是糯米與紅糖的私語,沉澱江南的濕潤,卻在嶺南化作豪邁。酒香浸透時光軸,老人們說,舊時「飲燈酒」需先祭灶神,三杯酒潑灑於地,敬天敬地敬祖先;而今,酒盞舉起時,敬的是同席的鄰里,是遠歸的遊子,是祠堂樑上那盞不曾熄滅的「長明燈」。
「飲燈酒」看似是一場盛會,其實折射出的是「和合」思想的閃爍。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諸事和為貴,家和萬事興。酒席定幾張桌,由各家認領,誰家邀請的朋友多,誰家就越有面子,在村里就越有威信;誰家拍得花燈,誰家對村里公益事業貢獻就大。主家在獅子的伴舞下,穿梭於席間,分別給客人發紅包。在這裏,酒席上菜,盤子不允許疊加擺放,意為不內訌,一律平擺呈放在桌上,意為平和。酒過三巡,孩童們追逐著糖環的甜香,年輕人用手機錄下花燈的熱鬧,耄耋老者撫著鬍鬚,將「光緒年間燈酒會擺三十六席」的掌故娓娓道來。時光在酒香裏折疊,古老與現代的倒影,在杯盞中悄悄交融。
最動人的,莫過於競投花燈時的沸騰。十二盞宮燈以「福壽雙全」「錦繡前程」等吉語為名,競拍聲如春潮拍岸。有歸來的海外遊子擲重金拍下「四海同心燈」,說是「要讓南洋的子孫記得祠堂朝南的方位」;
也有打工夫婦競得「平安燈」,只為給留守老家的孩子討個彩頭。燈價每漲千元,來年便多一席酒宴的資格,這規矩讓競投成了鄉情的丈量——拍下的何止是花燈?明明是漂泊者對故土的投名狀。當主持人高喊「成交」時,滿堂喝采聲驚飛了簷下的燕子,也驚醒了沉睡在族譜裏的舊夢。
暮色漸沉,燈火深處是吾鄉。祠堂外的木棉樹落下幾瓣朱紅,飄進酒碗裏,竟像是土地公悄悄添加的一味佐料。千百盞燈火中,有人醉眼朦朧地念起那副古聯:「街頭燈影逐花影,村中梅香伴酒香」。這燈酒之味,是糯米在陶甕裏發酵的綿長,是宗族血脈暗自湧動的迴響,更是嶺南水土用三百年光陰釀就的一壺鄉愁。飲罷此盞,離鄉人背上行囊,衣襟裏卻永遠裹著一片燈籠的暖光——那是不滅的根,是長明的魂。
二〇二五年二月於珠海
(本文圖片為資料圖片)
子龍簡介:中國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