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金英
我對橋,情有獨鍾,童年時家鄉開平有個水塘及叫橋頭之地方,一潭碧水橫架一座小橋,夏天時就是我們英明姊妹嬉水的地方,我倆把臂同遊,常在橋頭附近玩樂了,難忘童年橋聲、橋事,夢中橋常呈現繽紛彩虹色的青春歲月……
後來父母別故鄉,帶我們到廣州、澳門,我僅讀完聖馬可幼稚園,就遷徙到香港生活了,但橋,於我印象是深刻美好的,令我聯想起杜牧的「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更憶念起前輩曾敏之波濤洶湧的佳作「橋」,奈何舊夢如煙,今曾敏之離開我們久遠了......
我大學畢業後投身教育,轉眼已過三十年,課改由會考改革為文憑試DSE,中文科被嘲為死亡之卷,而閱讀卷更是學生死穴,聞之色變退避三舍。
我最記得二〇一二年DSE閱讀理解卷,採用曾敏之大文章〈橋〉,主旨以四道橋為線索,貫穿曾老不同時期的回憶和感受,抒發他對縱使身在異地仍緊密連繫民族、家國情懷,主題材重墨寫家國連繫,次題材抒述牽記故園、故友的思念、民族之團結。
學生若要考好DSE此卷,必須理解曾老寫作重點、文章內容立意,以應對各式長,短答題(選擇、判斷、修辭辨析、寫作目的、邏輯、內在關係), 理解「橋」的象徵,命題意義、行文中以詩詞託意的寫法,和四道橋的穿插作用……想曾老此「橋」,令我不禁撥動了感情的琴弦......
那年我初由香港,過羅湖而進入深圳,只隔一座橋,就分開了深、港兩地,並未融合;我入境深圳時我佇立羅湖橋頭,回望香港,想到鄧小平金句:「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它代表著祖國奮進圖強、改天換地,想著那刻不禁熱淚盈眶,心內情緒複雜,剎間滿是悲歡期待......
我憶念及爸爸辛勞代筆,從華南理工大學建築系榮譽畢業出來,爸進入了某大建築公司任劃則師助手。勿以為優差,實質因他無英國文憑,受公司壓制。他放工歸來,在家仍要透支腦力為上司劃樓則工作,支薪卻僅可糊口,因為簽名支高薪者上司,但所劃樓則者,難為了我父!
我日夜盼回歸後爸可正名份,但我父卻逆來順受,無怨無言。今天踏上華麗變身的深圳特區時,仍經過這座橋,但昔非今比,此時深圳顯示活力朝氣、夢想,各區循著明確方向前進大展魅力、霸氣。
北上港人像我,重踏羅湖橋頭仰望朗天,熱鬧擠在人潮裏,內心為祖國自豪,縱然上一代吃盡苦頭,現今香港吐氣揚眉了,人人都已得到中國人尊貴之身份認同,不是被外人欺凌的殖民地次等公民了。
慘情經歷苦了許多年,我特稟告仙逝的老爸以上變化,以慰他昔日謀生的悠長歲月中諸般委屈。
(本文圖片為作者提供)
潘金英簡介:香港作家聯會委任理事,香港都會大學兼任講師,香港藝發局文學評審。入選第三十三屆香港書展的年度主題作家,曾獲童詩、故事、散文文學獎,於文匯報及校園報寫專欄,客串主持港台文化節目《創意寫作學滿FUN》。著有《詩韻小珍珠》《心窗常開》《三棱鏡》及繪本《大樹小樹》《你好!中國廣州》等。與其妹潘明珠合著新作 《捕捉時光.留住晴天:英明選集 》、小小說《高速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