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烈聲
我在加拿大經商時,朋友們送我一些金庸的小說閱讀,當時,我最歡喜的書是他的《笑傲江湖》,金庸筆下的令狐冲為人行事,很合我的脾胃。後來,朋友推薦《碧血劍》,我看後,頗有疑惑。疑惑來自袁崇煥的後代問題。
稍後,《明報》在多倫多設海外版,辦得很成功。主其事者都成了朋友。我那時每年需回廣州參加交易會兩次,道出香港,金庸邀飯,記得地點為中環「鏞記酒家」,我得以和他一面,我向他表示對他祝賀,書生辦報成功,可替天下文人伸一口氣。他說:「我不是要聽這些話,我是要聽你對我一些小說的看法。」
我表達對近代歷史小說家的看法:我是認識南來文人南宮搏的,但對他小說中人物的對白過份歐化,並不滿意,不像中國人在說話。對姚雪垠其時筆下的「李自成」變成某偉人的影子,而且,刻意避開「寧武關之役」也不滿意。我說:「畫我需像我,把我畫成另一人,便不是我了。」
據我所知:《碧血劍》 是以明末清初時代邊防戰事為背景:
其時,滿族已崛起於東北,對於搖搖欲墮的大明皇朝,虎視耽耽。繼明熹宗而立的崇禎皇帝,而對內憂外患,焦頭爛額,而廣東漢子袁崇煥敢於以「東事」為己任,在與崇禎召對時,答應「五年平遼」(滿族後金政權)。袁任督師後,整頓邊防軍隊,把軍閥毛文龍殺掉,老實說:袁此舉有點不顧後果,毛一死,毛的部將孔有德,耿仲明與尚可尚可喜率軍投降後金。(後改國號為清)
其實,崇禎帝對於袁崇煥之殺毛文龍,已很不滿,懼其尾大不掉,但其時袁手握兵權,崇禎不敢動他,及至清太宗皇太極破喜峰口邊牆攻北京,袁崇煥聞訊,率大將祖大壽帶關寧鐵騎星夜勤王,奔回北京,皇太極知袁崇煥是個超強對手,不敢攻城,紮營相拒。使用反間計,使崇禎懷疑袁通敵。崇禎帝果然中計,召袁崇煥入宮,袁與祖大壽同入,崇禎即下令拘捕袁。並命另一勤王之將山海關守將滿桂統率袁軍。祖大壽大驚,出宮後向戰士告訴一切,戰士大為不滿,亦不肯受滿桂節制,祖大壽率軍奔回寧遠,清太宗見袁縛祖奔,便進攻滿桂軍,滿桂與袁崇煥,不是同一級數的人,相差遠了,一戰而潰,在承定門外戰死,清兵飽掠回師瀋陽。清兵一退,崇禎便將袁崇煥凌遲。其中過程非常殘酷,我不忍在此詳叙。
袁崇煥不止被凌遲,還被抄家,他雖當了督師多年,但在廣東東莞的家產被發覺一無所有,史書也說「天下冤之」,然而,「冤之」於事何補?死者長已矣。
袁崇煥死後,家屬也連帶被禍,在籍者流放福建,在遼者流放貴州。袁在東莞無兒子。據張滄海考據:袁入獄時,在寧遠有一妾侍懷孕,後生一子。祖大壽將她母子藏匿民間,此子不知是否即袁承志?
此子長成後,他名喚文弼。祖大壽把他帶在身邊,祖是一條硬漢子,苦守邊彊,屢次堅拒清皇太極招降,最後,糧盡援絕,才肯降清,其部隊被改編,編入正白旗,文弼被編為寧古塔駐軍,他居住在黑龍江璦琿。他的後代便成了旗人,傳了七世而生三子,兄弟三人,季弟名世福,旗名為富明阿,其時為咸豐年代,太平天國崛起,佔了半個中國,富明阿是正白旗軍人,隨當時欽差大臣德興阿轉戰江南,與太平軍作戰,並因此成為旗人名將,湘軍代綠營軍成為主力,他仍在軍中,直至光緒八年,方才身故,享年七十六歲,可算是白頭名將了。
至於袁崇煥在東莞的家屬,因袁並無兒子,故史書說他「無後。」至清高宗乾隆四十八年,這個皇帝替袁崇煥翻案,他自承袁並非通敵,而是由於「我朝使間」,他親下手詔,查問袁崇煥後人下落,當時的廣東巡撫尚安,細加調查,向皇帝回奏:「袁崇煥無嗣,係其嫡堂弟文烙之子入繼為嗣,現有五世孫袁炳,並未出仕」。乾隆讓袁炳做官,當了峽江縣丞。
袁崇煥的後代如此,袁如在地下有知,不知作何感想?
我將此資料向金庸告訴,並說:「小說容許虛構,歷史是歷史,碧血劍是碧血劍,兩者並無衝突,我還是歡喜碧血劍中的袁承志。他比現實的富明阿和袁炳都可愛。」
在座中,有朋友說:「如果崇禎不殺袁崇煥,可能不致亡國。」
我說:「不然!經過萬曆與天啟兩朝的折騰,明朝之亡已注定了。袁崇煥一木焉能支大廈於既倒?明思宗是何許人?他剛愎自用而多疑,他與袁崇煥決裂是無可避免之事,此人自命負是英主,他會把國家命運交給袁嗎?」
又有人說:「崇禎十七年三月,李自成進攻北京,如果寧遠守將是袁崇煥而非吳三桂,袁一定會星夜勤王而不似吳三桂的遲遲其行,致誤崇禎一命。」
這時,金庸笑說:「歷史是沒有如果的,吳三桂不是傻瓜,他鑒於袁因勤王而被禍,他如星夜趕回北京,亦不難步袁崇煥覆轍,被凌遲的滋味是好嚐的嗎?他遲遲其行,正是其聰明處,這事能怪他嗎?」
我說:「一切的惡果都是崇禎自己種下的,能怪他人嗎?他臨終時慨嘆君非亡國之君,臣是亡國之臣,可見此人之難於相處。」
這次晤會,在笑談中結束,金庸給我的印象是個謙謙君子,決非某些人口中的「豺狼庸」,他在午飯中吃得很少,不過,他也不是個「不食人間煙火」的大俠。
(本文圖片為資料圖片)
李烈聲簡介:原名李瑞鵬,詩人,九十歲,作品曾多次獲獎,並有作品結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