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學與世界華文文學的互動與前瞻——國際學術研討會分組發言報告紀要

吳燕青、林琳

二○二三年十二月七日至十日,香港迎來了文壇盛事,在香港作家聯會成立三十五周年暨世界華文文學聯會成立二十周年之際,舉行系列文學慶典活動。邀請海內外著名學者、文學家、文學評論家、文學刊物編者七十多人參加盛會。十二月八日上午,在屯門咖啡灣海畔的香港珠海學院陳濟棠演播廳,舉行開幕禮及「香港文學與世界華文文學的互動與前瞻」國際學術研討會;下午舉行分組討論報告,一共五組的分組報告研討會在香港珠海學院分五個不同教室同時進行,學術研討氣氛熱烈。

第一組:黃維樑、李良主持

暨南大學文學院教授白楊在報告中談到香港自身華洋雜處的特徵發展出其包容、開放的文化性格。五六十年代台港地區的現代主義文學思潮推動了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的發展。

江蘇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所長李良指出作為一個中西文化的交匯點,香港吸收世界各地的不同文化營養,傳統與現代在香港碰撞融合,這也造就了香港文學獨有的文化背景與精神特徵。

世界華文文學聯盟副秘書長楊際嵐認為香港位於「中外聯屬」的交匯點,又處於「一國兩制」的交融點,在大灣區的開發格局裏,它作為「視窗」和「橋樑」,對於推動中華文化與世界文化的交流,已起和將起的作用無可替代。

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編審甘以雯憶述在其主持的散文刊物《散文海外版》上,也相繼推出過金庸等多位文學大家的散文力作。這些作家,具有獨到的現代文化視點和扎實的中西文化根基。她讚揚潘耀明先生是世界華文文學交流傑出的組織者。

原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教授黃維樑表示香港以動感之都著稱,在文學方面也堪稱動感之都,活動頻繁,在推動世界文學發展,團結作家,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等方面,都有出色表現。祝願香港文學舘明年落成有更好的發展。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趙稀方指出香港文學的世界性,從香港的各種文學刊物的發行情況可看得出,它其實是世界海外華文文學的一個中心。

美國《紅杉林》雜誌總編輯呂紅表示她感受到香港這個平台,它和世界華文學共榮共生的關係,特別是香港文學舘二○二四年建立,她覺得不論是香港人,還是作為世華的一員,都可以說是有福了。

美國拉斯維加斯華文作家協會會長尹浩鏐回顧《香港文學》從一九八五年一月創刊,歷屆總編輯對世界華文文學的推廣都極為重視,是因為貫穿了國際視野,把香港的文化推廣到東南亞各個國家是一個不可缺乏的目標。

原國際新移民華文作家筆會會長王威在發言中提到在中國內地的大專院校和文學機構裏,歷來都把香港文學作為華文學的一個重點來研究。香港文學也是內地讀者最早如饑似渴傳閱的華文文學作品。

第二組:白舒榮、袁勇麟主持

福建師範大學教授袁勇麟以《香港文學與世界華文文學之互動》為主題。他說到:「今天研討的香港文學是沒有書名號的,香港有特殊的地位,是溝通中西文化的橋樑。香港文學舘的建立對香港文學及研究香港文學具重要意義。」

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梁燕麗在報告中以香港文學為例,探討城市文學的發展脈絡及其在世界華文文學中獨特的價值和意義,並肯定香港文學對世界華文的影響力及香港文學對世界華文的重要貢獻。

香港兒童文學會長周蜜蜜以《緊密互動,前景無限——香港文學與世華文學》為大題,她談到:「香港文學與世界華文文學之間存在著一種緊密的關係,香港文學有獨特的風格和主題,香港文學在創作上能夠吸收東西方文化的精華,香港文學在華文文學的領域中獨樹一幟。」

上海同濟大學教授錢虹指出:早期,大陸內地的讀者對於香港作家和作品的引進和介紹是滯後和緩慢的,對香港文學的研究從完全沒有香港文學概念到現在有了全面的研究,經歷了三四十年的歷程,並取得比較豐碩的成果。她強調:「我們有理由期待二十一世紀的香港文學研究正方興未艾。」

匈牙利華文作家協會主席張執任以《淺論香港作聯與世華聯對世界華文文學發展的貢獻》為題,探討香港作家聯會及世界華文文學聯會誕生的歷程。他說:「香港作家聯會不斷成長壯大,已經成為香港文學界具有影響力和代表性的文學組織。世界華文文學聯會,也越來越多的吸引和團結全球的華文作家成為他們信賴的家園。香港作聯和世華聯最值得肯定的是其對於世界文學發展的重要貢獻。」

首都師範大學教授艾尤的論題是《傳統文化示意下的香港文學書寫》,她說到:「我覺得香港文學作為華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承載著中華民族千百年的一種文化積澱。」艾尤教授大量列舉了香港不同作家在文學作品中展現的文化傳統、文化符號。她肯定到:「這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而香港作家們對傳統文化的展現也是多維的。」

世界華文文學聯盟副秘書長白舒榮以《繼往開來,整裝再出發》為主題,她指出:「在世界華文的推動上香港作聯確實成績卓著。」白舒榮講述了世華文學成立的曲折歷史,香港文學舘成立的不容易,她呼籲:「我想請在座的諸位,無論是學者也好,是社會先達也好,還是在位的學生也好,大家就齊心協力來支持香港文學的發展。」

中國台灣詩人詹澈以《半殖民、現代性與鄉愁——略述兩岸暨香港文學的異同》為主題展開他的報告。他從新中國成立後的去殖民與新現實主義文學、台灣光復後的半殖民性的文學發展、香港回歸後的後殖民性給文學發展的挑戰三個方面去探討當代兩岸三地的文學發展和聯繫。

泉州市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郭培明以《大灣區視域下的閩港文學交流合作前景廣闊》為主題,他道:「我們如果回望歷史,閩港合作他是有歷史傳統的。」郭培明從福建與香港的經濟文化互動的這種關係、國家層面來、文學方面三個角度去梳理閩港文學發展的脈絡。

《泉州文學》主編張明以《發揮刊物作用,增進文學交流》為大前提,他說到:「泉州歷來與香港交流往來頻繁,在文化交流上具有其獨特優勢。《泉州文學》刊發推介香港作家的作品,擴大香港作家在泉州乃至中國內地的影響,取得較好成效。」

第三組:戴小華、馮錦榮主持

華僑大學新聞和傳播學院教授陳慶妃在報告中高度評價了潘耀明先生,他說潘先生作為《明報月刊》的總編,在三十年的編輯生涯裏,就像一個文化俠客,他大智大勇,他敢於跟執政者說香港還欠缺一個文學舘。潘先生用七十多年的努力,完成了一次人生壯遊。

香港珠海學院文學和社會科學院院長馮錦榮分享了他對許地山先生的研究,許地山是一位教育改革家,是二十世紀中國在大學開設梵文課的第一人。

澳洲華文詩人筆會會長莊偉杰表示,隨著全媒體時代的到來,當下華文文學發展所面臨的最主要壓力,是源自文學之外諸多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尋求如何建構海外華文文學內在的美學品格,是當下港澳台暨海外華文文學創作進程中面臨的最為關鍵的問題。

日本華文女作家協會榮譽會長華純指出從香港整個歷史來看,八十年代是香港文學的黃金時代。香港文學的本場就在中國,但香港是一個自由港,它海納百川,只有在這樣的平台上才會造就更多偉大的作家。

上海巴金文學館館長周立民從曾敏之先生捐贈巴金故居書信談起,談到香港文學的「自性與他性」,認為香港作為一個特殊平台,溝通了世界各地的華文寫作,要避免自我封閉的我城意識。呼籲香港文學打開自我,容納世界。

馬來西亞華文作家協會會務顧問戴小華提到從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港台言情小說、武俠小說不僅風靡了新馬等東南亞國家,還掀起了這一類題材小說的創作熱潮。而香港的文藝界也為馬華作家提供了發表的園地和出版機會,對馬華作家文藝的生存和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客座教授孫愛玲以新加坡《新華文學》作為例子,闡述了期刊對作家及其作品的影響,以及繼往開來的作用。在當今的網路自媒體時代,紙本刊物仍然是作家收藏作品的最好載體,它不應該成為過去式,不應被時代淘汰。

《散文選刊》主編葛一敏回顧近十年來,其所工作的雜誌社多次參與了香港作家聯會和世界華文文學聯會舉辦的活動。稱讚《明報月刊》的創辦,經過不懈努力已成為一塊亮麗矚目的文化品牌。二○一九年粵港澳大灣區成為我國的戰略重點,香港作家聯會適時提出了文化大灣區的建設,為推動世界文學發展不遺餘力。

第四組:潘正鐳、陳浩泉主持

加拿大華裔作家協會會長陳浩泉的論題是《港加文學的交流長河》,他說到:「香港文學和加華文學的交流是一條淵源久遠的長河。」他分別講述了香港文學和加拿大文學的起源,並從交流長河的形成模式及成果與前景兩方面去討論港加文學的交流歷程。也提到這些交流模式帶來的成果。陳浩泉對港加文學交流的前景持樂觀態度。

中國台灣著名音樂家黃輔棠從《我與香港文學的音樂緣》說起:「回顧大半生的音樂創作,發現它居然與香港文學大有淵源。最值得一提的,當然是為金庸武俠小說寫的三部大型作品:第一是《神鵰俠侶交響樂》、第二是《蕭峰交響詩》、第三是國樂合奏《笑傲江湖》。

澳門大學教授朱壽桐說:「香港文學研究的學術系列已經初步形成,香港文學的理論批評一直處在前沿,文學史研究也有相當的積累,資料整理和出版工作稍遜。隨著香港文學舘的建立,香港文學資料整理工作及相應的學術開放,必然形成一定的體系。」

華南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凌逾說:「已有三十五歲的香港作家聯會和二十歲的世界華文文學聯會在推動香港文學和文化發展方面,功不可沒。香港文學強調世界性。香港文學具有交融性。香港文學有跨界性。香港文學為世界華文文學做出肯定的貢獻。」

曲阜師範大學孔子文化研究院講師徐婷說:「香港─南洋的文學連結呈現在百年前香港文藝期刊上,並與香港文學的近代轉型密切相關。近代香港─南洋的文學交流,為後來香港與東南亞華文文學的互動奠定了基礎。香港文藝期刊不僅是展示東南亞華文文學成就的視窗,也是溝通海內外文學的橋樑。」

香港都會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副教授梁慕靈以《論穆時英香港時期的創作風格》為題,分析穆時英從一九三六年到一九三九年的文學創作作品中對香港看法的轉變,從初來港時對香港沒有好感到離別時對香港的依依不捨。

新加坡前《新明月報》總編潘正鐳以《新港文學的世代交流》為主題,從媒體人的角度講述新加坡與香港文學交流的歷史,他通過香港的作家:金庸、劉以鬯、潘耀明三位大作家對新加坡文學的影響進行對比,說明一個文人的創作對當地文化、當地藝術等有深大的影響。他肯定香港文學對新加坡文學有深大的影響。

泰華作家協會副會長曾心說:「香港對泰國的文學有大的支持。不僅如此,香港文學與東南亞關係密切,香港是世界華文中心的中心。」

香港作家聯會常務理事吟光說:「香港科幻是華語科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兩岸三地產生過巨大影響;此外,香港的都市景觀構建了西方經典科幻電影對賽博龐克的美學想像,代表了香港文學的多元維度,以及『文化港口』的歷史地位。」

第五組:許東曉、殷健靈主持

上海《新民晚報》高級編輯殷健靈以《香港作家與新民晚報》為主題,她從兒童文學作者和文學編輯的角度去說:「《新民晚報》在不同時期大量發表了香港作家群的作品。《新民晚報》副刊《夜光杯》與香港作家群的關係是緊密的。」

珠海學院中國文學系助理教授邱健恩《從金庸小說改版談香港流行文學的研究與文獻保存》為題,重新探討金庸小說的版本問題。提出文本不同如何影響小說研究的結果,並對版本眾多的金庸小說提出新的研究方向。他透過金庸小說眾多版本的特色,指出研究現當代流行文學,須從保存文獻、整理文獻開始,並寄望香港文學舘能在整理文學文獻上作出貢獻。

韓國檀國大學王樂教授以《金庸小說在韓國的傳播、接受及影響》為題,王樂教授談道:「金庸時代的到來不僅帶來了韓國武俠敘事的轉變,也帶來了深刻的文化和精神覺醒。金庸小說在韓國被接受和跨文化呈現,並非單純的文學消費行為,可視為同質文化圈譯介與傳播的典型案例。值得進一步研究。」

珠海學院中國文學系助理教授梅真以《論張愛玲小說中飲食與男女之關係》為主題,她以張愛玲小說中大量描述飲食的例子去探討「飲食」與「男女」的關係。她說到張愛玲的小說作品有摩登城市的世俗生活畫卷,最讓人熟知的是上海和香港。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胡德才以《獨樹一幟的「潘耀明體」散文——評 這〈情感仍會在你心中流動 〉》為題,他說到:從中國現當代文學史的角度來看,潘先生的這部散文集兼具史識、史料和史趣,既是作者數十年研究現當代作家成果的結晶,也是學界不可多得的一部圖文並茂、趣味盎然、別具一格的現當代作家研究錄。既有史料價值,又具審美意義。

菲律賓華文作家協會會長許東曉說:菲律賓華文文學已有百年的歷史,百年的菲華文學與中國文學一脈相承,並獨具菲華特色。香港文化與香港文學深深影響著菲華社會的一代又一代的人。

河南傳記作家謝國有以《潘耀明與世界華文文學》以主題,他重點講潘先生與世華文學的關係。他肯定潘先生對世界華文文學作出的卓越貢獻;並讚揚潘先生個人寫作在世界華文文學中的出色表現。

天津律師兼作家劉利祥以《香港文學創作在強人工智慧世界的挑戰與法律保護》為題,他談到強人工智慧世界勢不可擋來臨及香港文學的優勢與特性,並對人工智慧在書寫創作中發出:「對創作是機遇還是挑戰」的提問,最後他以法律人的角度從法律保護的難點以至新思路,給予香港作家創作群體寶貴的法律意見。

香港作家聯會理事禾素的講題為《繼承與創新,繁榮香港文學——以拙著〈春天裏的人們〉為例》,她指出香港文學是世界華文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香港文學,世界華文文學就不是完整的。香港文學的發展,離不開與世界華文文學的密切交流與互鑑;香港文學的發展,也必將影響與促進世界華文文學的繁榮。

 

分組研討會的嘉賓們在分組發言的研討中,幾乎都提到了香港文學在連接中國內地、台灣、澳門及世界各地華文文學起到橋樑和樞紐的作用,是世界華文文學的發起者、召集者、推動者,香港文學在世界華文文學的推動和發展中具有卓越貢獻。香港作家聯會作為香港最大的文學組織,它對世界華文的推動、發展、融合有不可否認的卓著成績和橋樑意義,嘉賓們還盛讚潘耀明先生在香港對世界華文文學的顯著貢獻。國際研討會分組發言報告在熱烈的學術探討中落下帷幕。隨著香港文學舘的設立,我們有理由相信,香港文學在世界華文文學的橋樑作用會越來越凸顯,更有理由相信香港文學與世界華文文學有更璀璨的未來。

(本文圖片來自本會資料室)

吳燕青簡介:做過醫生,現從事教育工作。著有詩集《吳燕青短詩選》。

林琳簡介:《香港文藝報》社長主編、香港當代文學藝術協會會長、中國音樂文學學會理事、香港新文藝出版社社長等職。

上一篇

行政長官在「香港文學與世界華文文學的互動與前瞻」國際學術會議致辭

下一篇

又一個春天來臨──香港作家聯會成立三十五周年暨世界華文文學聯會二十周年慶典聯歡晚會報道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提示:点击验证后方可评论!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