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後語:三十五載的縱橫跋涉

張志豪

《香港作家》網絡版執行主編、香港作家聯會常務理事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因為人生短暫,所以要以文學追求永恆。

一千三百年前的張若虛,一首〈春江花月夜〉流傳千載,南宋的林升也有一首「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若果不是文學,千年之後也許不會有人記得這些優秀作者的名字。

這種不朽其實來自「立言」的儒家傳統,也是文學的縱向價值。

縱向價值的承繼源自寫作人自知自覺的追求,橫向的價值開展,輻射的是同代人的思想感情,是一種對時代潮流的回應,與同代人的共鳴。這建構並彰顯了文學的偉大與永恆。

當代有志的作家懷抱縱、橫向價值,在香港這個商業社會裏逆流而上。

一九八八年成立的香港作家聯會,就用了三十五年的歷程做出了鐵一般的實踐證明。作聯三十五年來,舉辦各種文學活動、講座超過二百場,參與交流的名家如雲:金庸、王蒙、莫言、余光中、白先勇、鄭愁予、王安憶、張曉風、韓少功、北島、馬悅然、鐵凝、舒婷、瘂弦、李昂、白樺、洛夫、羅孚、胡菊人、劉以鬯、聶華苓、保羅.安格爾、柏楊、張香華、黃慶雲、戴天、陳耀南、余華、張煒、蘇童、黃春明、閻連科、劉震雲、也斯、李銳……

歷年來作聯出版了眾多刊物,盡心為傳揚香港文學獻力,包括有:《香港作家》、《香港作家小傳》、《曾敏之文選》、《劉以鬯中篇小說選》、《彥火散文選》、《犁青的詩學空間》、《二○○八年香港作家作品選》、《曾敏之評傳》、《香港作家聯會作品:詩歌卷》、《香港作家聯會作品:兒童文學卷》、《香港作家》網絡版選集等等。

二○二二至二○二三年,香港作家聯會為響應「文化大灣區」的新趨勢,經過徵求香港文藝界知名人士的意見,獲藝發局資助下,於《明報》與《明報月刊》開闢大灣區文藝園地《明月灣區》,並舉辦文化大灣區徵文比賽、講座等活動,整合大灣區文化,可謂意義深遠、勞有所獲:「我們通過種種努力,邀請了大灣區三十二個文化團體、高等教育機構作為合辦或協辦單位,其中包括大灣區作家協會、傳媒、大學,整合了大灣區文化社團,陣容鼎盛。相信這是大灣區文化建設最具規模的一次融合,口碑極好。」(潘耀明:〈告別篇〉,《明報月刊.明月灣區》,二○二三年六月號)

二○二四年,經過同人多年爭取的香港文學舘終於成立,香港文學的資料檔案將得到系統搜集整理、研究、展覽,更具組織與規模地去向大眾、世界推廣香港作家和香港文學。

回顧種種,橫向的文化活動交流,加上著作的縱向歷史影響,在在見證出作聯同人,甘願為文學赴湯蹈火的「十」分誠意與努力。

(本文圖片為資料圖片)

上一篇

〔書畫傳情〕巴桐:滄海橫陳 歲月成碑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提示:点击验证后方可评论!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