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瀚
香港作家聯會(以下簡稱作聯)猶如一塊磁鐵,三十五年來,無論風雲如何變幻,都強烈地吸引住廣大會員。究其原因,當有以下三點:
首先,應是名人效應。作聯舉辦了二百多場文學講座和研討會,邀請海內外著名作家如金庸、饒宗頤、余光中、王蒙、白先勇、鐵凝、莫言、閻連科、余華、劉再復、王安憶和諾貝爾文學獎評審委員馬悅然教授等出席和講話,星光熠熠,風采迷人,吸引了年輕作家參加。我就是其中一員,安靜地坐在吵鬧的酒樓裏,雖然座位與講台相隔甚遠,但非常珍惜寶貴的學習機會,每一次豎起耳朵認真聆聽。名家字字珠璣,醍醐灌頂。
在作聯不僅可以仰望名家,還可以近距離接觸他們,直接取經。在作聯成立三十周年之際,作聯邀請了全世界五十多位有名的作家來港,我有幸參與了接待工作。
猶記得,在作聯的慶祝晚宴後,台灣著名作家鄭愁予、張曉風等人意猶未盡,提出要繼續飲酒。於是來一趟即興的飲酒之旅。我陪著作家們乘搭的士,興致勃勃地由銅鑼灣到尖沙咀。大家儼如《羅馬假日》裏的記者和公主,充滿狂熱與激情。即使坐在尖沙咀高樓的酒吧裏,激情絲毫不減。大家仿若是相識多年的朋友,一邊俯瞰維多利亞港,一邊淺酙低唱,暢談家國情懷和人生感悟。我不禁心情激動,獲益匪淺。難忘鄭愁予提起年少離開中國時,總是熱淚盈眶;難忘張曉風倡導環保,叫我們平時隨身攜帶水壺,減少浪費。老作家的個人風格和魅力在無形中影響著後輩。
其次,作聯與時俱進。作聯曾創辦純文學雜誌《香港作家》,並設有稿費機制,這為文青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創作平台。在網絡浪潮的衝擊下,《香港作家》紙質版被迫停刊,令人惋惜。作聯卻因勢利導,成立網絡版的《香港作家》,每月定期製作和在網絡上發佈。內容不僅比雙月刊的紙刊更豐富,還可以隨時修改,更具靈活性,因此深受作家的歡迎。網絡版的《香港作家》辦得有聲有色,現在逐漸成為品牌之一。可見作聯面對時代的各種困難和挑戰,沒有畏懼,努力在「危」之中找到「機」。
最後,作聯成員群策群力、奮發圖強,積極支持香港的文學和文化事業發展,特別是幾位會長曾敏之、劉以鬯、潘耀明不辭辛勞,作出了無私的貢獻。早在二〇〇四年,作聯負責人劉以鬯、潘耀明牽頭,三十多位文化界人士共同簽署「在西九文化區設立香港文學舘藏的倡議書」,希望香港成為文學交流中心。歷經十九年的艱辛爭取,終於夙願得償。賽馬會將撥款支持,香港文學舘選址位於灣仔茂羅街七號香港二級歷史建築「綠屋」,擬於二〇二四年四月開舘。此舘圓了每一位香港作家的夢。林肯說:「一個好的目標卻決不會因為慢慢來而落空。」確實如此。作聯每次開常務理事會,潘耀明會長不厭其煩地提及爭取成立香港文學舘的任何進展。綿綿文學夢,耿耿士夫心,令人欽佩。
總之,在作聯溫馨的大家庭裏,我們深切體會到「華萼相光飾,嚶嚶悅同響」的詩情畫意。大家指點江山、激揚文字、感蕩心靈、樂也融融。
謹此,衷心祝願作聯繼續在香港文壇上閃耀著燦爛的光芒!繼續推動香港文學向前發展!
周瀚簡介:文學博士。現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香港作家聯會常務理事、國際當代華文詩歌研究會執行主席兼秘書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