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簷下的故事

張武昌

屋頂有一排像鋼琴鍵一樣的裝飾,挑簷上有兩隻飛鳥。(作者提供)

屋頂邊凸出引雨水滴落地面的上蓋叫屋簷。南方地區雨水較多,屋簷一般比北方地區的要長,屋簷兩面相接處的屋脊陡峭,且尾端翹起,又稱「飛簷」。北方屋簷多數平緩,這一設計可以減輕冬季積雪對屋簷的壓力。

說起屋簷,很多人會想起「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的諺語。是的,人在權勢、機會不如別人的時候,不能不低頭退讓,如今要懂得「在别人的屋簷下,一定要學會低頭」。對於這種情況,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見解,採取不同的方式去處理。有志者將這種情況當作磨練自己的機會,藉此取得修心養性的時間,汲取經驗,以圖東山再起,而絕不是一味地消極;那些經不起困難和挫折考驗的人,往往將此看作是事業的盡頭,或是畏縮不前、怨天尤人聽天由命,不願想辦法去克服眼前的困難。

故鄉的屋簷,有雕龍刻鳳的,也有畫滿神仙的,頗具傳奇工藝,多姿多彩,五花八門。屋簷蘊藏著許多鄉村的傳統文化,在那片熟悉的泥地上、在那塊熟悉的大石旁、在那個深灰瓦片鋪蓋出來的屋簷下,留存著許許多多古代的、現代的動人故事。

鄉村中許多屋脊上面有不同的獸形裝飾物,從這些別具一格的造型中,可以看出建築所在地的文化傳承。江南地區比較多用「魚龍獸」,象徵著主人魚躍龍門的美好願景。在精美的屋簷中,吻獸可以出現在多條屋脊上不同的地方。明清時期,根據房屋主人官位身份的不同,吻獸的數量和大小也有著相應規定。

福建省龍岩市永定區內坑村中的一座門樓屋簷也很有特色,屋頂有一排象鋼琴鍵一樣的裝飾,挑簷上還有兩隻栩栩如生的飛鳥。屋簷下用花崗岩石打造的門柱上鐫刻著一副對聯:「唐相勳名千秋古鑒,留侯經濟一卷兵書」。這副對聯藏著兩個張姓重要的歷史人物,此聯時刻提醒著在此屋簷下生活的張姓後裔,要牢記張九齡與張良的事跡。

張九齡是唐代唯一由嶺南書生進身的宰相、詩人。他是唐玄宗時期有名的賢相,不僅文章功業一流,而且心繫天下、舉止風雅,人格高尚、氣度不凡。張九齡忠耿盡責,秉公守則,直言敢諫,選賢任能。他清正自守,對國家盡責、對百姓盡心,敢於同惡勢力作鬥爭,為開元之治作出了積極貢獻。他不唯上、不諂媚。開元二十四年八月五日千秋節,唐玄宗過生日,文武百官「多獻珍異」,唯九齡以《千秋金鑒錄》作賀禮,勸皇帝勵精圖治。可見,他真是官場上的一股清流。

張九齡明察秋毫,頗有識人之道,很早就看出安祿山是奸詐之徒,斷定此人日後必會作亂。一次適逢安祿山冒犯軍紀,被押送京城。張九齡毫不猶豫地在奏文中上表,建議為嚴肅軍紀,將安祿山斬首。奏文明確寫道:「穰苴出軍,必誅莊賈;孫武行令,亦斬宮嬪。守珪軍令若行,祿山不宜免死。」唐玄宗最終未批准,而將安祿山釋放。「安史之亂」後,唐玄宗奔走蜀方,因追思張九齡的卓見而痛悔不已,遣使至曲江祭奠張九齡,追贈其為司徒。

自張九齡去世後,唐玄宗對宰相推薦的各類人才,總要問「風度得如九齡否」。可見,張九齡已成為那個時代為官者人格和風格的標杆。

重修後的鄉村涼亭仍具特色。(作者提供)

對聯記載的另一位張良,曾因刺殺秦始皇不成而隱居躲避,他在流亡期間認識了隱士黃石公,並得到黃石公饋贈《太公兵法》,潛心苦讀十年有成。後追隨劉邦,力勸劉邦在鴻門宴上卑辭言和,保存實力,並疏通項羽季父項伯,使劉邦順利脫身。張良憑借出色的智謀,協助劉邦贏得楚漢戰爭,建立大漢王朝,是漢朝的開國元勛之一。後來幫助呂後之子劉盈成為皇太子,他被冊封為留侯。晚年,跟隨赤松子雲遊四海,去世後,謚號文成。

門樓內的屋簷下,掛著一塊據說是皇帝恩賜的牌匾,牌匾上刻著「榮封第」三個鎏金大字。能夠得到皇帝恩賜牌匾,說明這裏居住人的先祖非常優秀。

門樓的旁邊有一座名為「肯構堂」的官廳,其裝飾頗為別致,屋簷、屋頂天花板及樑枋上精雕細刻著各式各樣的花鳥蟲草,此官廳是專門用來招待來訪貴賓的。

村頭涼亭的屋簷也很有特色,涼亭經歷無數滄桑,經過多次重修,許多具歷史價值的經典之物均已遺失,它已成為村民避雨、小憩的場所。它的旁邊有條小溪,溪兩岸生長的幾棵芙蓉樹,爭先恐後地泛出黃綠。桃花才露出一點緋紅,燕子就急急忙忙來回飛舞,顧不上休息,站在屋簷下,嘰嘰喳喳商量著築巢的民生大計。

夜幕垂下,搬張椅子坐在屋簷下,仰望天空中閃爍的群星,七仙女的傳說在腦海裏呈現,面對遼闊神秘的宇宙,遐想連連。

下雨的時候,家裏總是格外的溫馨,孩子們在土樓的屋簷下捉迷藏、玩遊戲,叫喊聲此起彼落。父母也停下了手裏的農活,在土樓裏一邊修補農具和衣服,一邊與鄰居嘮叨家常。從烤煙種植與收成,聊到誰家的豬餵養得大……不管他們說了些什麼,孩子們總是天真浪漫的。

生活在屋簷下村民,雨天給他們帶來了更多樂趣。有時候小孩也會鬧著要做點什麼小食的。於是,做米粄、湯圓這些簡單的美食,便會得到父母的贊同。

做米粄、湯圓看似簡單,在當時的農村中,生活設施簡陋,也是一件不易的事。首先要將糯米用溫水浸泡,將其浸透呈軟軟的,然後拿到石臼中,慢慢將浸濕的米舂碎成粉狀,再用粞帕篩,將米粞分離出來。

雨天的屋簷下,製客家粄也是常事。它有用大米做的,也有用糯米粉做的,還有用木薯粉做的,經過不同的加工手法製作出來,品種多籮籮。客家人在逢婚喪喜慶時,通常都會製作米粄。粄誕生之初是為了讓人方便出遠門攜帶,通常可以保存幾天,在交通不便、缺少商店的年代,是出遠門補充能量的最佳食品。現在,勤儉聰明的客家人早已不需要用粄來填肚子了,這種美食、這些屋簷下常有的趣事,現在最容易勾起背井離鄉客家人的思鄉之情。

生活在鄉村屋簷下的客家人,對湯圓有一種特別親切的感情。湯圓最簡單的製作方法是,將糯米粉用溫水揉搓成粄團,然後揉成小圓形,待鍋裏的水燒滾後,再將它放在滾開的水中,待它完全浮起,便用湯勺撈在碗裏,加點糖拌勻就可以食用,若加點客家酒釀煮則更加美味。湯圓發展至今,五花八門,種類頗多。煮湯圓也成了遊子寓意「團圓」的精神寄託。

故鄉的屋簷大多二至三層高,低矮的屋簷下也能繁衍世俗的幸福。

看看名人筆下對屋簷的描述,楊朔〈征塵〉:「我們來到一所簡陋的土房前,伸一伸手,我準可以摸到屋簷。」宋代大詞人辛棄疾的〈清平樂.村居〉:「茅簷低小,溪上青青草。醉裏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媼?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屋簷下安然自樂,那些瓊樓玉宇高樓屋簷又如何能比?

遊子身處他鄉,寄人籬下,又有另一番的感受。人在屋簷下,境遇難堪可想而知。住在別人的屋簷下,就得看別人臉色。想要求別人,就不能眼高手低。讓人低頭的一定不是自己家的屋簷,不管你在外面再英雄,得到無數人的仰望,回到故鄉面對父老鄉親,都可以低下頭。具「傲骨做人謙卑做事」的人,在屋簷下的低頭則更令人信服。

想起故鄉的屋簷,常常讓我感慨萬千:做人不可無傲骨,但也絕不能總是昂著頭,低調做人,會一次比一次穩健;高調做事,會一次比一次優秀。

小孩眨著明亮的眼睛、帶著好奇的心,仰著頭向上張望:燕子、電線、高高的屋簷,組成一幅美麗的畫。一首首動聽的歌謠,從屋簷唱到田野,從溪岸唱到雲霄,把悠悠的情思帶向遠方。

如今,現代的高樓建築,心中的屋簷已蕩然無存。隨著時代發展,我們已經有意無意拋棄了傳統的屋簷。沒有了屋簷,路過的客人沒有了即時避雨的地方,燕子與小鳥也失去了棲息的場所。我總會不經意想起故鄉的屋簷,屋簷下留存著童年溫馨的光陰。我們無法回到過去,但是不是可以為鳥兒們留一個屋簷?給鄉親樹一個「傲骨做人謙卑做事」的典範呢?

張武昌簡介:六十後,工作單位:香港文匯報,香港文聯副理事長、香港文學促進協會常務副秘書長、香港作家聯會會員、蔡麗雙研究會副會長、蔡麗雙博士藝術團副團長、香港國際詩歌研究會理事,福建省龍岩市作家協會、散文學會會員。擅長散文,偶爾寫寫新詩。先後在香港《文匯報》、香港《大公報》、《文化大觀》、《香港詩人》、《中國審計報》、《寶安日報》、《隴東報》、《安慶晚報》、《青島日報》、《閩西日報》等刊物上發表文章。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提示:点击验证后方可评论!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