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聯:銀光中,步向金光之道

黃維樑

作聯一九八八年成立至今的二十五年中,我先後在兩岸四地教書--如果加上美國,那是五地了。我在香港時,與作聯的聯繫較為濃密;不在香港而在美國、台灣、內地、澳門時,則較為淡疏。不管濃與淡,我看作聯,就像觀看西子或西湖一樣,濃妝淡抹都相宜。

作聯的意義、作用,其表現與成就,全在一聯字。作聯創建時,名為香港作家聯誼會,以文會友,聯絡愈來愈多會員的情誼,不在話下。內部聯誼之外,與香港的文化界、學術界聯繫,邀請相關人士參與作聯活動,或合作舉辦活動;與港外的文學界聯繫:各地的漢語作家過境,熱情盡地主之誼加以接待;或盛情主動邀請各地作家來港,參與、主持活動。上述種種,廿五年來歷任會長都逐年報告了。這疊報告是一張張亮麗的成績表,內容豐富多元,充分呈現會務的可持續性(台灣稱為「永續性」)。

作聯的成就,是眾多會員努力合作的結果,而歷任會長發揮了最重要的內外聯絡、聯結的作用。他們是關鍵,是紐帶。我有幸認識曾敏之、劉以鬯、潘耀明三位會長,先後在他們領導下和他們共事。首任會長曾敏之先生「敏」事慎言,卻也在必要時直言敢言。他以作聯為家,從成「家」到立業,曾老總總領之、統領之,他是作聯這個家的「老」和「寶」。劉以鬯先生任會長時,有莊老之風,承前啟後,會務因之得「以」「鬯」通無礙。潘耀明兄炳「耀」作聯,使其繼續放光「明」。曾老總以作聯為家;耀明兄也以作聯為家,更以香港為家,在他任主編的《明報月刊》二○一三年十月號「卷首語」中說:「十歲以後的悠悠歲月,我都是在香港渡過。……我的家在香港。」

作聯也正以香港為家。作聯的眾多會員在香港這個家的文學創作和研究兩方面,迭有出色表現,且感到自豪;因此曾經呼籲,又聯同本港其他文化團體一起呼籲,請政府建設「香港文學館」。但當局偏重聲音色相的藝術,似乎聽不到文學界文字靜默的呼聲。鄰埠深圳正在建設文學館,在澳門,「澳門文學館」的籌設工作從二○一二年正式展開(據二○一三年九月二十五日《澳門日報》E5版澳門文化局的文章);以「西九」建築群之廣之大,竟不能容文學之一館嗎?作聯大概要再發出呼聲,甚或再聯同本港其他文化團體發出呼聲了。

至於炳耀作聯,使其續放光明之道,管見是繼續經常的事務之外,要增收較年輕的會員,盡量吸納八十後甚至九十後的新秀。這不是容易的事,不過,會長和諸位理事好像已在努力了。另一管見是作聯的「內聯」活動應添加項目:適時舉辦會員新書發佈會,和會員作品朗讀、研討會。這樣,在圖像喧騰的時代,在作者多讀者少的時代,我們於以文會友之際,更能相濡以沫,作聯的「內聯力」會因此而更強。這些「內聯」之事,我已一而再為文獻議過。

廿五周年之慶謂之銀禧,銀禧的作聯會員,有不少已成銀髮族,好在大家「銀」而彌堅、彌亮。作聯一路走過來,我們行動敏捷、道路鬯通、前景明亮;銀光閃爍中,我們穩步走向金光之道。

(本文圖片為資料圖片)

上一篇

會員朱華出版新中短篇小說集《重要的人》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提示:点击验证后方可评论!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