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當自強」的勵志佳著──讀周蜜蜜《奇婆婆和怪孫孫》有感

施嗇生

香港作家周蜜蜜的《奇婆婆和怪孫孫》是一本非常奇特的兒童文學作品。該書出版於二Ο一九年一月,被列入「十三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我在一個比較特殊的時期遇見作家而有幸閱讀此書,也算是滬港兩地文學佳緣的一段美妙序曲。

我讀過一些上海作家寫的兒童文學作品,然而這本由周蜜蜜所創作的兒童文學作品,書中所寫的隔代的外婆和外孫女的親情,於我卻是第一次品味。「怪孫孫」天兒學校裏要開展一個「活化歷史、加深隔代親情」的特別活動,於是,有著豐厚內涵的「奇婆婆」,就帶著外孫女,開始了一段神秘而又奇特的採訪之旅。

構思巧妙的創作

外婆的劇本劇情及現實人物的故事,讓天兒深深感受到老一輩的奮鬥艱辛,加深了對外婆及那一代人的敬仰。這種構思,就擺脫了以往著重刻畫隔代老人對孫輩們生活習慣及個性培養溺愛的傳統創作。誠如作者所言:「隔代親情,是美好家庭的重要根基。而愛,是親情的主要養分,無論在任何年代、任何地方,人們對愛的渴求都不能止息。我想把一個跨越年代、跨越地域、跨越生命的親情故事獻給我所有的小讀者,更希望大家可以像故事的主人翁那樣,彼此之間懷著真心的關愛,親情隔代也相傳,令生活更加美滿、幸福。」從這角度看,這本書不僅是寫給孩子們,也是寫給大人們的,尤其是對於隔代的老人們,更值得一讀。

這本書中難能可貴的是塑造了一個伴隨婆婆成長的女傭人娥姐的樸實而堅強的人物形象。外婆帶外孫女千里迢迢去一個安老院看望的娥姐,原來是來自廣東順德的女傭人。因絲廠失業又嫁人不幸,成為「自梳女」來到香港幫傭。憑藉一手好廚藝、一腔真誠待主人的真情,娥姐贏得同鄉人主人家的認可,尤其是成為東家小姐形影不離的好「姐妹」。娥姐每每在關鍵時刻,如求學、婚姻、事業等方面給予「小姐」精神支持,而通過娥姐那些姐妹們家鄉悲慘命運的描述,更加深了讀者對窮苦人民的同情和友情。娥姐年老也一直受著小姐的親情般的守護和尊敬,這種深厚的友情穿越不同時空、不同文化背景,也直接影響了婆婆,對待自己外孫女也是親情加友情般的關愛。

書中也通過婆婆創作的劇本,再現了祁婆婆年輕時候女兒自強的豪情。婆婆中學因不滿受人欺負,結果被富人統治的學校辭退。後來,改上女子中學,成績優秀畢業,本可以直接報考大學,但因父親工廠需要幫手,便白天上班,晚上上夜校,終於以優異成績獲得獎學金到國外繼續攻讀碩士。婆婆後來回港創辦幼兒園,贏得國外大學校友、電台記者的愛戀。兩人歡度蜜月時期,愛人卻接到採訪國際會議的緊急命令,趕赴會場途中飛機失聯,留下她一人獨自撫養遺腹女長大。這種「女兒當自強」的精神,一方面受到父母在香港艱苦拼搏精神的感染,另一方面也受到娥姐的艱辛經歷影響。在婚禮時,娥姐送給她一襲用當地產的布料香雲紗做的黑膠綢旗袍,成為女性自強的象徵。後來,在學校演出時,祁婆婆又特意讓天兒穿上這身香雲紗旗袍上舞台演出。

紅色文化的傳承

我在八月上旬去香港與周老師見面,約在置地廣場咖啡館。當時,香港局勢已經開始有些亂。八月下旬,周老師在接受香港媒體採訪時說:「現在科技日新月異,青少年大都受電子產品影響,減少閱讀兒童雜誌讀物。但是平板計算機、手機的畫面一瞬即逝,想像空間也只停留在小框框裏,限制了想像空間,印象也不深。特別其中暴力等畫面,對於青少年的影響還是非常大的。生活在香港的不少青少年,對香港的歷史變遷缺乏認識,或者是很不了解。我覺得這是目前社會上出現一系列問題的根源。」

香港,這個面積不大的「東方明珠」,命運跌宕起伏。自一八四一年起,她海外孤兒般接受英國殖民統治。從一九九七年起,她重新回歸祖國母親的懷抱,其間的歷史變化舉世矚目,因而受到各方,特別是作家們的關注。從他們的作品裏,我們可以看到香港歷史風雲變幻中的各種情態,以及不同年代的今天。所以,現在內地的讀者,也越來越喜歡閱讀來自香港作家的作品。

本書的作者周蜜蜜,她一九八Ο年開始業餘寫作,作品在海內外發表,並且多次獲得各種獎項。至今已出版一百多本著作及多部兒童電視劇、電視節目,其中部分作品被選入中、小學教科書。在周老師的眾多作品中,突出的主題之一就是探討青春與人性之間的關係,通過主人公對於過去青春歲月的咀嚼來反映香港生活,像《奇婆婆和怪孫孫》中,祖孫倆一起探訪住在安老院的娥姐後,奇婆婆將她和娥姐的故事改編成劇本,由孫女扮演年輕時的奇婆婆,展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美德教育等在中國的傳承。

周老師豐富而多彩的創作來源於其紅色文化家族的因緣。她的母親——兒童文學家黃慶雲,二十歲就開始兒童文學創作,同時創辦和主編了香港第一本兒童文學半月刊《新兒童》。黃慶雲女士在刊物上開辦了一個和小朋友談心的「雲姐姐信箱」,解答許多幼童的提問。當時香港的許多小朋友都是她的小讀者和「粉絲」,其中有不少人後來都成了作家,例如香港兒童文學家何紫、豐子愷的女兒豐一吟等。現在美國哈佛大學任教的女作家木令耆(劉年玲),也是她當年的小讀者。木令耆曾回憶,雲姐姐和她的作品與通信,為那一代小朋友「帶來了光明的世界,也帶來了愛的教育」。

周老師的父親周鋼鳴是早年「左聯」著名作家。當年寫就並鼓舞了一代青年人的抗戰歌曲《救亡進行曲》。《救亡進行曲》誕生在一九三六年的上海,並從上海流行至全國,當時周鋼鳴乃是《救亡日報》的記者,很早便投入了救亡運動並曾經在北伐軍擔任過文職。全面抗戰爆發之後,上海淪陷。當時一大批著名的知識分子來到了香港。這種文人式的流亡歲月,給香港帶來了另一番改變。例如,流亡香港的漫畫家們在香港發行抗敵漫畫,並且開辦漫畫研習班,向本地民眾教授抗敵漫畫的創作。周鋼鳴也在那個時候來到了香港,在香港繼續從事救亡運動。後來也曾在達德學院教授文學。

周家的紅色文化傳承,也把上海與香港緊密聯繫在一起了,把抗戰與祖國的命運緊密聯繫在一起了。如此背景下,再讀《奇婆婆與怪孫孫》,則會有更非同一般的切實感受。

(本文圖片為資料圖片)

施嗇生簡介:上海作家。

上一篇

濕地公園、志蓮淨苑、野豬

下一篇

南生圍風光如畫、舊墟緬古尋幽、大棠郊野深秋懷詠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提示:点击验证后方可评论!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