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淌文化江河 築造香港心靈家園——訪問作聯永遠名譽會長江揚

傅曉  訪問

時光邁過,作家留痕。香港作家聯會自一九八八年成立至今,文學人才薈萃,從採寫香江故事,內看祖國大好河山,描繪海外風情見聞,創作了許多豐富而動人的作品。香港作家聯會永遠名譽會長江揚認為:「今日的寫作離不開對我們傳統文學的創造性吸納。」她指出,中國歷史悠久、文化厚重,中國傳統文化像一條不竭的江河,一直奔湧流淌至今,「如果我們不了解中國文學,不熟悉傳統文化的精粹,就找不到民族文化的力量源泉。

香港作家聯會永遠名譽會長江揚非常認同「用文學的方式表達香港的人文關懷、情感」。(資料圖片)

中國傳統文學是寫作根本

江揚對文學的愛好彷彿是天生的,她從小喜歡文學、喜歡沒有目的性的看書,在物質貧瘠、書籍匱乏的年代,她卻幸運地在圖書館工作。圖書館規定許多書僅供批判或參考用,不准外借。每天下班,她悄悄地帶走一本書,回到集體宿舍後,就躲進自己的蚊帳裏,打著手電筒,如饑似渴地讀完一本又一本中國古典文學作品和世界名著。她記得把館藏唯一的一套《紅樓夢》拿回去,抱著書一目十行地閱讀,都來不及細嚼慢嚥,四冊書整整看了兩個通宵,才把書安然無恙地送回去。就這樣,從中國古典文學名著《詩經》、《國風》到世界名著《悲慘世界》、《茶花女》、《安娜卡列尼娜》、《戰爭與和平》……,全都是在蚊帳裏面讀完的。讀書給她打開了一扇門窗,一束陽光直射心田。讀書也成就了她的夢想,讓她也拿起筆來,書寫生活中的你、我、他。讀書帶來的潛移默化影響,成為她寫作中不可或缺的內容。讀大學時她選擇了漢語言文學專業,古典文學、現代文學、西方文學,比較文學等等,都讓她內心格外充盈,格外享受。現在,她仍時常重溫經典,一詞一句一個情節,一樣的魅力卻又是另一番的感受。

曾老的關心和鼓勵

曾任職香港《文匯報》代總編輯的曾敏之先生,退休回到廣州後,每天仍然閱讀香港《文匯報》。最令江揚感動的,是報紙一旦發表她的文章,曾老就會打電話來,評論寫作一番。「常常早上才見報,下午就接到曾老的電話。」曾老鼓勵江揚要多寫,幾年前江揚和友人一起去廣州看望曾老,江揚回憶道:「那時曾老精神很好,一見面就對我說要多寫,每天要寫五百字。」筆耕不輟的曾老,自己以身作則,晚年仍勤於寫作,二○一二年,江揚出版了散文集《留住那晚的星星》,時已九十五歲高齡的曾老親自為她寫序。

江揚散文集《留住那晚的星星》。(資料圖片

作聯把熱心寫作的人凝聚在一起

加入作聯也是因為曾老的因緣,江揚憶述起當年因採訪報道作聯的活動,到加入作聯的經過。曾任香港《文匯報》記者、高級記者到首席記者,熱愛文學的她常借採訪的機會拜訪作家文人,因表現出眾且文筆出色,報社亦給了她很大的自由度去做了不少專訪,她曾在北京採訪世界婦女大會期間,專程去拜訪年過九旬的中國著名女作家冰心老人。後來,冰心的女兒來香港,當時作聯會長、曾任《文匯報》代總編輯的曾敏之先生安排接待,請江揚來採訪和報道。自此之後,只要作聯有活動,曾老都會通知她,第一天採訪第二天見報。「那幾年,作聯的活動我基本上都去了。」

「用文學的方式表達香港的人文關懷、情感,是我非常認同的。」一方面了解曾老的人品和作品,並且認同作聯的宗旨,在曾老的邀請下,江揚一九九五年加入了香港作聯。在這之前,她已是中國作家協會廣東分會會員。二○一二年,江揚加入了中國作家協會,並在二○一六年出席了中國作家協會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

從加入香港作家聯會至今,轉眼就是二十多年。作聯的第二任會長潘耀明先生,也是江揚多年的好友。江揚說:「曾老年紀大了,很多具體的事務都是潘先生在做,他的確是全部身心都放在推廣香港文學上,包括呼籲籌建西九龍文學館,他一直在不懈的努力和爭取,這是他對文學事業的堅持和追求。」在她心中,潘先生不僅身體力行推廣香港文學,多年來從內地至海外華文作家,都累積了非常好的人緣:「作聯有這樣一位領頭人是非常榮幸,我們很需要潘先生這樣一位有影響力、號召力和凝聚力的人,才能把香港作家凝聚在一起,為香港的文學做貢獻。」

談到對香港文學的發展和願景,江揚期望,香港政府更多關心、支持文化,除了資源上,更重要的是給香港文學一個地位,讓香港不僅僅是發展經濟,同時讓文學和文化迅速發展。「期待我們有更多優秀的作家、作品,打造香港的經典,創造香港人的心靈家園。」

上一篇

資深媒體人張國良談作聯:三個人物 三段淵源

下一篇

文學讓一個城市變得更美──訪香港作家聯會監事長吳康民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提示:点击验证后方可评论!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