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記憶:父母在抗戰歲月中的青春壯歌

編按:「八十年後的今天,我輕輕撫過父母留下的文稿舊物。墨跡雖已泛黃,但字裏行間的熱血依然滾燙。這些文字不僅是家族記憶,更是一個民族的集體記憶。」作者憶述父母周鋼鳴、黃慶雲在烽火歲月分別以戰地報導、愛國詩作及抗日歌詞喚起全民一致抗敵,以文字傳頌那時代的赤子之心。

抗日戰爭後的八十年光陰流轉,如今我們又迎來了一個偉大的勝利紀念日。這些天我埋首整理父母親的抗戰紀念舊物,其中有母親黃慶雲在抗戰七十年紀念時國家給她頒發的紀念勳章,還有父親周鋼鳴寫下的《救亡進行曲》歌詞。在晨光中彷彿被鍍上一層金邊,將我帶回父母用青春書寫家國大義的烽火年代。

父親周鋼鳴那年二十六歲,正是血氣方剛的年紀。一九三七年全面抗戰爆發後,他毅然留在已成為孤島的上海,用筆墨作為抗敵的武器。我常聽他說起創作《救亡進行曲》的那個夜晚,閘北的炮聲隱約可聞,在昏黃的煤油燈下,他與作曲家孫慎等進步青年擠在工人夜校裏,字斟句酌地推敲歌詞歌曲。

「工農兵學商,一起來救亡,拿起我們的鐵錘刀槍,走出工廠、田莊、課堂,到前線去吧,走上民族解放的戰場!腳步合着腳步,臂膀扣着臂膀,我們的隊伍是廣大強壯,全世界被壓迫兄弟的鬥爭,是朝着一個方向。」

激奮人心的悲壯旋律就此誕生,並且很快響徹了大江南北,成為無數抗日志士的精神號角。《救亡進行曲》與《義勇軍進行曲》同為抗戰歌曲的姊妹篇,激蕩抗日救亡的洪流。他說那是民族精神的最強音,是千千萬萬普通中國人用血肉譜寫的抗戰史詩。

父親最難忘的是前往四行倉庫採訪八百壯士的經歷。蘇州河兩岸硝煙瀰漫,他冒着流彈匍匐前進,眼見年輕士兵們用身體護旗的場景。歸來後徹夜未眠寫就的戰地通訊,字裏行間都是熱淚與熱血,這些報道後來成為研究淞滬會戰的重要史料。

父親後來又和《義勇軍進行曲》(如今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作者田漢先生等並肩戰鬥,輾轉在各地的抗日前線,並跟隨茅盾先生來到香港,寫下了對戰地記者工作指導書籍《怎樣寫報告文學》,成為當時革命根據地延安魯迅文學院的參考教材。

與此同時,在南中國的香港,十七歲的母親黃慶雲正在用另一種方式參與救亡。她代表香港學生聯合會,向即將北上的醫療救援隊贈送戰旗。母親曾告訴我,那天維多利亞港細雨霏霏,她將繡着「勠力同心」的錦旗交到隊長手中時,在場所有人都紅了眼眶。

更難得的是母親在《探海燈》報同時發表抗日詩作:

英雄奮身思報國,浴血揮戈殺倭賊。

鏖兵春夏且秋冬,轉戰東南復西北。

槍林彈雨拼衝鋒,救死扶傷日不給。

更有粵人言不識,創痛向誰訴胸臆。

語言隔膜難相傳,念此賤軀痛何極。

以身許國身非我,血肉之軀當炮火。

呻吟輾轉窮呼天,狂囈猶將暴敵破。

頑瘡不治成待斃,恆痛相煎血為淚。

捷報西風指顧間,孰令壯士身先死。

白雲低低不敢飛,此日我軍成玉碎。

七尺昂藏恥瓦全,奮起青年救國團。

振臂一呼群眾起,救護隊成何可觀。

明日首途赴前線,愈我傷軍軍復戰。

滅此朝食履扶桑,時日曷喪予及見。

買絲繡得旗贈君,珍重成仁一片心。

故國歷歷山河在,瘡痍滿目待君臨。

【專 題】■ 烽火記憶:父母在抗戰歲月中的青春壯歌  ●周蜜蜜
周蜜蜜母親黃慶雲。
【專 題】■ 烽火記憶:父母在抗戰歲月中的青春壯歌  ●周蜜蜜
周蜜蜜父親周鋼鳴。

那些鏗鏘詩句至今讀來仍令人心潮澎湃:「英雄奮身思報國,浴血揮戈殺倭賊」——這是對前線將士的禮讚;「槍林彈雨拼衝鋒,救死扶傷日不給」——這是對戰地醫護的致敬。尤其「語言隔膜難相傳」一段,真實記錄了粵籍士兵在異地作戰的困境,展現母親對個體命運的深切關懷。

「以身許國身非我,血肉之軀當炮火」這兩句,恰是父母那代人的真實寫照。他們本都是文弱書生,卻在民族存亡之際爆發出驚人力量。父親用歌詞喚醒民眾,母親用詩句鼓舞士氣,他們以筆為槍,在文化戰線上築起新的長城。

記得十年前接到廣東作家協會轉來一位母親當年的小讀者來信,裏面附有這首詩的剪報,但其中有些字跡不清楚,當時九十七歲的母親即時拿出筆來補填上,我為她的記憶力深感震驚,十七歲和九十七歲,這是多麼大的跨度呀,但母親的愛國抗戰情懷始終未曾改變!母親告訴我,那支醫療隊多數人再未返回香港。母親說,她後來總想起那些年輕的面容,一直難以忘懷。

八十年後的今天,我輕輕撫過父母留下的文稿舊物。墨跡雖已泛黃,但字裏行間的熱血依然滾燙。這些文字不僅是家族記憶,更是一個民族的集體記憶。它告訴我們勝利來之不易,和平值得珍惜,而那種「苟利國家生死以」的精神,應該代代相傳。

夕陽西下,我逐字逐句寫此文,紀念所有為抗戰奉獻青春的人,他們的故事應當永遠被傳唱——在淞滬大地,在香港之畔,在每一個嚮往和平的心靈深處。

(本文圖片由周蜜蜜提供。作者為香港作家、兒童文學作家、香港作家聯會副會長。)

(轉載自《明報.明月灣區》2025年9月8日)

上一篇

小明會返香港嗎?——廣東童謠趣談

下一篇

作聯作家英明姊妹佳作獲首屆「日月照九州」文學大獎賽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提示:点击验证后方可评论!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