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念奶奶

冷江

奶奶離開我們已經三十多年了。每到清明節,我還是會情不自禁地想起她。

奶奶是從舊時代走過來的小腳女人。她出生於民國時期皖南山區一個偏僻的小山村,沒有上過一天學,二十一歲經媒人介紹嫁到三十里外的許村。從這一天開始,終其離世,再也沒有出過一次遠門。

在新中國成立的幾乎同一年,奶奶生下了父親。一家人生活雖然清苦,但相夫教子、伺候公婆,倒也其樂融融。好景不長,父親十四歲的時候,爺爺與奶奶離婚,改娶同村的一寡婦為妻,奶奶一下子沒了任何依靠。要知道,在那時的農村,一個女人,沒有男人相助,別說養活孩子,就是養活自己都難。奶奶被迫改嫁給同村另一戶病逝了老婆的男人。父親從此跟著爺爺和後娘過。沒有親娘的孩子,整日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看在奶奶眼裏,疼在奶奶心頭。六年後,奶奶毅然離開後夫,將父親從後娘那裏領出來,再苦再累也要親自帶大,母子倆相依為命。父親二十九歲還沒有成家,奶奶急得到處求人,嘴都說起了泡,終於將十里外的一個大辮子姑娘給娶進了家門,一年後生下了我哥哥,三年後生下了我。

一個人經歷了太多的磨難後,就會特別害怕失去。奶奶的偏執是在長久歲月的磨礪中一點點自然沉積的。兩個女人一台戲,家庭爭吵的導火索通常都只是一些微不足道的瑣屑,然而再如何爭吵,兩個女人有一個共同點是確定的,那就是對孩子們的愛。

奶奶對孫子的愛甚至要超越母親。如果說母親對我們的愛是春天裏的一縷暖風,那麼奶奶對我們的愛更像是夏天熾熱的陽光。即便是七七年農村最艱苦的那段時光,奶奶寧願自己上山採野菜挖蕨根,也要把省下的口糧留給孫子們。

眼看著幼小的三妹因常年營養不良造成了蘿蔔頭症狀,奶奶靠連續幾個月熬夜替人做針線活,竟然奇跡般地換回來一隻老母雞。母雞雖老,但還能隔三差五地生蛋。奶奶想每天都能蒸個蛋給孫女提供營養。可是接連幾天母雞光叫喚卻看不見蛋。大人們納悶,難道雞蛋自己會跑?終於在一天中午,母雞咯咯咯一陣叫聲後,「小賊」浮出水面。原來每次聽到母雞叫聲,我都會第一時間沖到雞窩邊,拾起還帶著餘溫的雞蛋,用針挑破,迅速將雞蛋液一飲而盡。

母親非常生氣,操起條把就打,我一邊跑一邊喊:「奶奶奶奶,救命!」

這個時候,奶奶總會以驚人的速度沖上去奪下母親手上的「武器」,笑著說:「算了算了,孩子嘛!」

我驚險得救,而奶奶終於沒有挺過那個饑荒的年代,一個陰雨綿綿的下午,奶奶在後山挖野菜時,暈倒在地,從此再也沒有起來。

多年以後,只要看見雞蛋,我還會想起當年自己讓老母雞蒙冤的情景,而奶奶那慈祥的笑容和深切的愛,卻永遠定格在我六歲的年輪。

又到清明,想念奶奶,想念那會奔跑的雞蛋,我就會悄悄一個人笑出淚來。

(本文圖片為資料圖片)

冷江簡介:安徽池州人,中國微型小說學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北京市豐台區作協理事,鄭州小小說傳媒簽約作家,全國小小說高研班輔導老師,二○一八年世界華語微型小說十佳新銳作家。在全國各類刊物發表小說、散文和詩歌百萬餘字,著有長篇小說《綢嶺之北》,中短篇小說二十餘部,小小說兩百多篇。作品散見於《小說月報》、《青年文學》、《安徽文學》、《草原》、《短篇小說》、《六盤山》、《金山》、《遼河》、《百花園》、《小說月刊》、《青年文學家》、《讀者》、《散文百家》、《羊城晚報》等近百種報刊雜誌;多篇作品被《小小說選刊》、《微型小說選刊》等轉載。三十餘次在全國各類文學比賽中獲獎,二十餘篇作品入選各類年選。小說《老鄉長》獲選「二○一八年全國小小說二十篇年度佳作」,《老鄉長》、《脫貧》、《雕花刻刀》等十餘篇作品被收入二○一九年全國高考語文模擬試卷文學文本類分析題和多地初中、高中語文試卷。

下一篇

茶煙未散時——致蔡瀾先生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提示:点击验证后方可评论!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