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慕靈、黃淑鳴
編按:著名作家張愛玲在華語文壇地位舉足輕重,今年適逢她逝世三十周年,香港都會大學獲得張愛玲遺產管理人宋以朗博士及其姐宋元琳女士慷慨捐贈一批珍貴文獻及遺物,包括張愛玲的手稿、個人物品,以及張與摯友宋淇和宋鄺文美夫婦等人往來的書信,呈現張愛玲創作歷程及宋淇夫婦對張愛玲的作品以至其個人發展的影響。通過今次捐贈,這批文獻及物品真跡將永久存放於都大,為文學界及研究學者們增添一筆無價的文化遺產,並進一步推動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及數碼人文創新發展。本文為二月十二日在香港都會大學所舉辦捐贈儀式的紀要

二○二五年二月十二日「宋以朗博士及宋元琳女士捐贈儀式:張愛玲、宋淇及宋鄺文美手稿遺物」宋以朗博士、宋元琳女士與香港都會大學代表合照。左起:香港都會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梁慕靈博士、香港都會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署理院長文潔華教授、香港都會大學副校長(行政及機構發展)鄺志良教授、香港都會大學校董會主席黃天祥博士工程師、宋以朗博士、宋元琳女士、香港都會大學校長林群聲教授、香港都會大學校長高級顧問呂汝漢教授、香港都會大學大學圖書館館長譚文力先生、香港都會大學圖書館副館長鄧浩標先生。
作為華語文壇極具影響力的作家之一,張愛玲從出生、求學、創作到晚期生活,皆與上海、香港、台灣及美國結下了不解之緣。適逢今年是張愛玲逝世三十周年,其遺產管理人宋以朗博士經過多年的深思熟慮後,正式宣布把張愛玲、宋淇及宋鄺文美的手稿遺物捐贈予香港都會大學。為了慶祝這次別具意義的捐贈項目,香港都會大學於二○二五年二月十二日舉行了「宋以朗博士及宋元琳女士捐贈儀式:張愛玲、宋淇及宋鄺文美手稿遺物」。當日在儀式分享會上,宋以朗博士回憶起這二十多年來對張愛玲手稿遺物的「守護之路」,也分享了這次決定捐贈的關鍵原因。此外,是次捐贈計劃的兩位召集人:香港都會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梁慕靈博士分享了都大研究團隊對張愛玲、宋淇的研究方向;圖書館館長譚文力先生亦介紹了都大大學圖書館將成立「張愛玲特藏」、「宋淇、宋鄺文美特藏」及有關中國現代文學的展覽廳,以及開展「中國現代文學數碼特藏」的計劃。
宋以朗的「守護張愛玲之路」
宋以朗博士(左圖 20-MG07)過去二十多年肩負起重大責任,一直守護着許多張愛玲的第一手資料,例如手稿、書信及照片等等。在分享會上,梁慕靈博士問及宋博士對於擔任這個身份的感想時,他表示過去很多人問他有沒有壓力,但其實所有工作也沒有時間表及期限:「就像是以前有人問我什麼時候才出版張愛玲的《少帥》,我就說做好自然會出版,還沒做好的話,那就不會出版。」因此,宋博士表示自己幾乎是沒有負擔的。
接着,梁博士在分享會上提到,宋博士這二十多年間對「張愛玲研究」有重大影響,特別是出版了多部張愛玲的遺作、整理和出版張愛玲與宋淇夫婦的書信,並出版了《張愛玲私語錄》、《宋淇傳奇:從宋春舫到張愛玲》和《張愛玲往來書信集》等重要著作。被問到對「張愛玲現象」的看法時,宋博士以自己的統計學專長來分析張愛玲的影響力。他首先提到有關張愛玲研究的數量,指出其學術論文發表數量只僅次於魯迅;第二是張愛玲的傳記出版數量,單單是宋博士的個人收藏已超過二百部。他說:「成千上萬的論文讓人不禁思考,張愛玲到底還有什麼好說呢?關於她的生活,又有什麼可說呢?但是,新的論文與新的傳記仍然不斷地湧現。」可見雖然張愛玲已經離開了三十年,但她的故事,猶如一本沒有句號的傳記,持續地吸引後人的關注。
宋博士接着提到,有人稱張愛玲生前有三個守護天使,包括夏志清、宋淇及宋鄺文美。作為張愛玲的遺產管理人,宋博士指自己也有六位張愛玲的「守護天使」陪伴着他:「我有六個張愛玲的守護天使幫助我,包括陳子善、止庵、馮睎乾、鄭遠濤、謝有坤和高全之。因為有他們的幫忙,令我的工作變得容易許多。」縱使他們與張愛玲素未謀面,但他們對張愛玲研究的堅持與奉獻,令宋博士在這條守護之路上並非是孤軍作戰的。

張宋書信與宋家餐桌上的故事
張愛玲、宋淇及宋鄺文美的書信經宋博士整理及出版後,讓大眾見證着三人之間超過四十年的深刻友誼。譚文力館長詢問宋博士如何看待這段珍貴的友誼,宋博士回答:「看到張愛玲與父母之間的友誼,我只遺憾自己沒有這種朋友—一個能跟我書信來往幾十年,寫幾十萬字的朋友。」
談及印象最深刻的信件時,宋博士想起了一封由張愛玲於一九九二年二月二十五日寫給宋淇夫婦的信件,內容是張愛玲委託了其姑丈李開第處理大陸的版權問題,因此需要去文具店買授權表格,卻順道買了一份遺囑表格。對於張愛玲在信中吞吐其辭,宋博士感慨地說:「張愛玲被譽為極偉大的中國作家之一,有人甚至認為如果她活得更長,毫無疑問會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但這封吞吞吐吐的信件,在我看來是一封寫得『一塌糊塗』,卻又相當動人的書信。因為他們三人之間有愛,所以有些事情才變得難以啟齒。」
在分享會上,梁博士透露宋博士把宋家客廳的餐桌及餐椅也捐贈了給香港都會大學。據宋博士的憶述,這張餐桌見證了超過五十位文化、文學及電影人的聚會,包括張愛玲、錢鍾書、楊絳、傅雷、胡金銓、余光中等等都曾是座上客。當他們來到宋家時,很多時候也不是討論嚴肅的文學議題,而是單純地享用一頓家常便飯。至於宋博士在分享會上也提到兩位最親近的朋友——電影演員王羽及曾江:「他們也曾在這張宋家餐桌上陪我打乒乓球。特別記得當時我只有十五歲,王羽在二十歲時仍是個小演員。有時他會在宋家吃頓便飯,陪我打打乒乓球。」可惜兩位乒乓球對手,今天也不在人世了。

張愛玲、宋淇和宋鄺文美手稿遺物的一併收藏及數碼化
如今,二十多年過去了。宋博士在分享會上表示,有關張愛玲的出版及整理工作也幾乎完成了,但「幾乎完成」意味着尚未完成:「現在整個房子都是張愛玲的遺物,因此,最後一步,就是找到合適的保管人,並把張愛玲的遺物捐贈出去。」
當問到捐贈給香港都會大學的原因時,宋博士指他傾向於選擇香港作為這些手稿遺物的落戶之地,而自己所關心的不僅是配套及維護等工作,還有能否把張愛玲和宋淇、宋鄺文美的珍貴資料一併收藏及進行數碼化,讓研究者們及公眾能夠閱覽:「對我來說,張愛玲與宋淇、宋鄺文美的書信是一體的,不能分開。」考慮到香港都會大學對張愛玲、宋淇和宋鄺文美手稿遺物的整體保存和展覽計劃,宋博士認為都大是最合適的保管人,並相信他們能肩負起守護者的責任:「我對香港都會大學的遺物保存及管理工作是沒有什麼要求,他們也不需刻意跟隨其他團體的做法。」宋博士認為,在沒有任何規則之下,這可能是一個新機會。同時,他亦在捐贈儀式當日分享了許多的推廣建議,如「張愛玲一日遊」及相關的虛擬實境和沉浸式體驗等等。
最後在提問環節裏,宋博士被問到對宋淇研究有什麼計劃及期望時,他表示有關宋淇的研究工作並不容易:「我父親是一個興趣很多的人,也曾經用過很多筆名撰寫文章。有關父親的作品及生平整理,我現時還在起點位置,但希望未來能着手處理《宋淇全集》的工作。」同時,梁慕靈博士在捐贈儀式上分享,她將開展一個名為「文論與文化意識形態的建構:冷戰語境下宋淇在香港的文化活動與關係網研究(一九五一至一九九六)」的研究計劃。透過分析宋淇的手稿遺物,這個計劃得以用全面的視角去研究宋淇的人際網絡和影響力,並分析他的人際關係網對香港文化界之影響及個人創作的成就,以及他對文化場域的貢獻,包括文學、電影、出版、翻譯和學術方面等等。
捐贈張、宋手稿遺物後的未來動向
梁慕靈博士在捐贈儀式上提到,這次的捐贈品包括張愛玲、宋淇及宋鄺文美的手稿、信件、相片、證件及知名作家的簽名藏書等等。這些珍貴的第一手資料,將為張愛玲和宋淇研究帶來重要啟發,同時也能填補許多研究上的空白,例如以更全面的角度去分析張、宋的電影研究及宋淇在香港的人際關係網等等。
有關這次捐贈的安排及未來計劃,譚文力館長向在場及線上觀眾宣布,香港都會大學圖書館將為這些手稿及遺物建立專屬特藏,並命名為「張愛玲特藏」及「宋淇、宋鄺文美特藏」,並將興建有關中國現代文學的展覽廳。同時,大學圖書館亦會跟人文社會科學院合作成立研究團隊和工作小組,以數碼人文研究的方式,建立檔案文獻資料庫和數碼影像典藏,名為「中國現代文學數碼特藏」。此外,宋以朗博士亦會將其私人藏書捐贈予大學圖書館,供師生研習之用。
譚館長在致辭時說:「這次宋博士的慷慨捐贈對大學及圖書館意義重大,這次館藏的收集、保育、數碼化及推廣工作,標誌着都大圖書館在文物保育與推廣方面邁出了重要一步。」為了妥善保護這些珍貴研究資料,都大圖書館的專業團隊會充分利用在資訊與檔案管理、文獻保護和數碼化方面的專業知識,以確保相關工作順利進行。同時,譚館長也特別感謝宋博士,因為他多年來對這些手稿遺物的處理與照顧,當所有物品來到香港都會大學時,它們便相當有條理且完整。譚館長相信,這兩個特藏不僅豐富現有館藏,也能體現圖書館支援都大學術研究的使命。
為了慶祝這次的捐贈和特藏展覽廳與數碼特藏的成立,梁慕靈博士在捐贈儀式上也宣布,香港都會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及大學圖書館將會在未來展開一系列的活動,包括在報刊撰文推廣張愛玲和宋淇研究、舉辦一系列的學術講座和公開講座,主題包括張愛玲的傳記、張愛玲與宋淇的書信往來,以及張愛玲和宋淇的電影研究等。另外,香港都會大學亦會舉辦張愛玲和宋淇國際學術研討會,還有以數碼人文和數碼藝術的方法,製作以《傾城之戀》為主題的虛擬實境和沉浸式體驗,以展現出結合科技、藝術和文學的創新教學方式。
這次的捐贈計劃,讓張愛玲、宋淇和宋鄺文美的手稿遺物有機會呈現於大眾眼前。這些珍貴的史料不僅紀錄了張愛玲、宋淇和宋鄺文美四十年來的生活與創作,同時也是香港的歷史痕跡。相信這次捐贈計劃能推動更多有關張愛玲、宋淇和宋鄺文美的研究新方向,讓大家能更全面地理解他們的文學與生活。
(本文圖片由香港都會大學提供。梁慕靈為香港都會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黃淑鳴為香港都會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田家炳中華文化中心助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