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去的武林札記

李紹端

「傳說練形意的人能踏着荷花過池塘。」

這句話映入眼簾,一時令站立打書釘的我為之神往。

一、

接住,隨手翻到不曉得哪一章另一段落:

「正如太極拳雲手不是手從左擺到右,而是由左『變化』到右。練擺動什麼也練不出來,練變化才能出功夫。沒有這種天然之動就沒有變化,硬性地訓練自己,就成了做體操。」

又話:「練武要學瞎子走路。」瞬間直覺此書有可供我參照之處。

二、

那是北京主辦奧運會後的一年,我負責的業務由長年出差奔波,一下改變為刻板案頭工作,公餘便寄情於學習太極拳。我每天摸黑出門,從京廣橋步行往日壇公園耍太極,早學晚練,差不多拳不離手。

師傅提過,他是師承孫祿堂後人一脈的。其時,我亦常去新華書店找相關的武學論著參考,《逝去的武林》正是訪書中無意發現的。封面有一個副標題:「一代形意拳大師口述歷史」,李仲軒口述,徐皓峰整理。

李老(李仲軒,一九一五年至二〇〇四年,天津寧河縣人)先後拜過北霸天唐維祿、鐵腳佛尚雲祥和前天津國術館館長薛顛為師,故書中主要分作「唐門憶舊」、「尚門憶舊」及「薛門憶舊」三大篇章,卷尾附《岳武穆九要》與《內功四經》。版權頁則印着海口的南海出版公司,二〇〇九年二月初版,定價人民幣二十五元。

三、

只是意想不到,一旦打開書本我竟着了迷,無論是坐在國際俱樂部金湖茶餐廳食晚飯,還是蹓躂到北海公園的石凳上稍事歇息,我都不忍釋卷。這一方面足見執筆者的文字功力,底蘊潛藏;另一方面乃內容所記載的形意門師徒,自祖師劉奇蘭、李存義、尚雲祥、唐維祿、薛顛至津東大俠丁志濤等等武林人物及事蹟,都是有血有肉,真真實實在近代京津兩地存在過。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如薛顛(一八八七–一九五三,河北省束鹿人)和有關他的比武。

李仲軒信服薛顛,硬拜他為師:「我見了薛顛,一個頭磕下去,薛顛就教我了。薛顛非常愛面子,他高瘦、骨架大,一雙龍眼盼顧生神。」

唐維祿形容薛顛身法快如鬼魅,深得變幻之奇,平時像個教書先生,可臉色一沉便令人膽寒,煞氣極重,他那份心理強度,敵人一照面就弱。

首章〈唐門憶舊之五台雨雪恨難消〉,即有比武場面的敘述:「薛顛與傅昌榮原本交好,兩人借宿在關東營口的一家糧店,臨睡前試了試手,傅昌榮突然發力,把薛顛摔了出去,窗框都撞裂了,薛顛深以為恥,便走了。」

四、

至第三章〈薛門憶舊之世人聞此皆掉頭〉,舊事重提,更添筆墨。

薛顛和師兄傅昌榮在一座兩層的酒樓比武,薛顛說:「這不是一個比武的地方。」

傅昌榮答:「打你不用多大地方。」

這是激將法,薛顛倉卒出手,傅昌榮一記「回身掌」把他打下了酒樓。他是從二樓欄杆上摔下去的,摔得很結實,看熱鬧的人都以為他摔壞了,不料他馬上就站起來,對酒樓上的傅昌榮說了句:「以後我找你。」便一步步走了。

五、

薛顛一走就不知去向。直到師傅李存義(綽號單刀李,一八四七–一九二一,河北深州人)逝世時,生前知交好友紛紛遠道而來弔喪,勾留期間彼此切磋武藝;其中一人表演了一手功夫,不是打拳,只是在挪步,跟跳舞似的在大廳逛了一圈,但將所有在場的人都震懾住了,因為他的身體語言展示了野獸般的協調、敏銳和異常旺盛的精氣神,顯然武功已達至神變的境界。

表演完畢,那人方說:「我是薛顛。」當眾宣佈向傅昌榮挑戰。

六、

此後,薛顛繼承李存義執掌天津國術館,延攬文化人士,著書立說,推出一部《象形術》,文辭精簡,既重意境兼備實戰價值,可謂傳世經典。

七、

李仲軒的第二位師傅是尚雲祥(一八六四–一九三七,山東樂陵人)。

唐維祿為徒弟能夠深造,讓李仲軒轉投大師兄尚雲祥門下,李老因此離開寧河赴京。尚師是形意門的成就者,年齡居長,後起之秀見了他必定會喊聲「老爺子」。

老爺子慈眉善目,先教站樁,名「渾圓樁」。就是兩腳平行站立,雙手胸前一抱,眼睛微微上瞟。沒料到站了一會兒,他忽然問道:「你抱過女人沒有?」

這突如其來令人大窘的話,使李仲軒隱約有所感悟,渾身一鬆。

尚師說:「對了。」

原來所謂「抱」,不是兩條胳膊使勁,而是抱入懷裏,整個身體都要迎上去。老爺子憑經驗感染,言傳身教往往是那麼通俗、生動、風趣。江湖上流傳着有段對三大內家拳姿勢的揶揄:「太極如摸魚,八卦如推磨,形意如捉蝦。」他也有獨家的體會:

「太極如摸魚,要如手探到水裏般,慢慢而移,太極推手正如摸魚般要用手『聽』。」

再曰:「打太極要帶點形意的充沛,打形意要帶點太極的含蓄。」

八、

回頭說李老第一位師傅唐維祿(一八六八–一九四四,天津寧河人)。

薛顛變化多,尚雲祥功力純,唐維祿腿快。唐維祿與孫式太極拳創始人孫祿堂(享武聖美譽,一八六〇–一九三三,河北望都縣人)同樣以腿功聞名,皆有翻牆越脊的本領,夜行三、四百里路的腳力,且名字上各有一個「祿」字,並稱「二祿」。

孫祿堂文武雙全,成一代宗師;唐維祿甘於平淡,被世人遺忘,僅留予後輩金石良言:

「練武最好不動武。」

「別人的好,一輩子不忘;別人的不是,轉頭就忘掉。」

「年輕人,心胸要大點,只要自己在理,不掄拳頭,也能找到公道。」

「善有善報。尊師重道,可以學到好東西;幫助別人,可以增長豪情,氣概不凡。心智提高了,這都是善報。」

九、

李老於二〇〇四年三月逝去,距今已二十年整。他晚年曾誠摯地說:「練武是『孝』字為先。」

又喟嘆:「練武人容易單純,要打抱不平,眼裏不摻沙子。《聊齋》講了世上複雜的事,欺詐奸盜,看看,便知道事情遠沒有自己想的那麼簡單。」

《逝去的武林》向後輩主要揭示了形意拳的拳理和精髓,亦順手拈來,藉諸文史藝術與武學人生相印證。其肺腑之言,對武德涵養的重視,將圓融於優秀的中華文化若乎大道長存。

(本文圖片為資料圖片)

李紹端簡介:廣東潮安人,香港出生;浸會學院傳理系畢業,意大利波洛尼亞大學文學哲學院深造。已出版有詩集《靜夏思》、《床前涼月夜三更》,小說集《午後的第一步》及散文集《猶記舊時情》。

下一篇

重讀武俠小說寄懷梁羽生先生八首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提示:点击验证后方可评论!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