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筆天地間──讀江揚的《同一片天空下》

陸士清

江揚《同一片天空下》,文情俱佳,大氣,雅氣,是華文散文創作的上品,也是精品。空間,筆涉歐亞美幾大洲;時間,一覽悠悠今昔千百年。大氣,放筆天地間。她是女作家,筆下卻沒有小女人的家長裏短,兒女情長;有的是時代的烽煙,山的壯麗和海的波瀾。雅氣,雅思照文史。她以純正的史觀、高尚的情懷、包容的心態,和清麗而富於創造性的語言,凝視歷史的變遷,親吻文化和擁抱自然,追求風月同天,萬物並育的境界。

一、凝視歷史的變遷

凝視歷史的變遷,是江揚《同一片天空下》的重要內容和顯著特點。在江揚的筆下,海域、島嶼、城市、宗教場所、建築等等,既是自然人文的存在,也是歷史的存在,它們都有歷史的經緯與傳奇。作者巡訪凝視,以靈動的筆,揭開它們或莊重或絢麗或神秘乃至血性的面紗。

雲遊巴哈馬、夏威夷、科雷希多島和澳門。江揚注意到,巴哈馬緩緩流淌的海水,因走出了哥倫布的背影,從此它與世界連通。繁華的拿騷,曾經海盜國家的首都,而今是世界的避稅天堂。夏威夷,則因為有庫克船長血染沙灘的悲喜劇,華僑的墾殖和資助中山先生的革命,還有日軍偷襲珍珠港的慘烈遺存,而顯現了歷史厚重。科雷希多這個在菲律賓地圖上很難找到的小島,也因有盟軍司令麥克阿瑟的敗走和回歸,以及溫萊特將軍,竟然在巴丹死亡行軍中得以生還的傳奇,從而投進了今人的視野。我國的澳門,從歷史中走出來的小城,從葡澳統治的混亂中走出,回歸祖國的懷抱,在和平安祥的生活中崛起:「用蓮花來裝扮自己的島嶼,有一種『出淤泥而不染』的挺立」。歷史的變遷,豐富了它們的內涵,乃至變換了它們的性質。

江揚巡訪城市,就如翻閱一本本大書,千百年的歷史則一一浮現。土耳其地跨歐亞大陸的伊斯坦布爾,因曾經是古代三大帝國的首都,世界幾大文明都在這裏撞擊出歷史的火花,使得人們嚮往。「那些古老的街區,那些華麗的宮殿,那個六百年的大巴紮,彷彿是一個歷史大舞台,不斷上演著詭譎多變、風起雲湧的帝國局勢,帝后間的愛戀糾葛,部族間的征戰與權謀,帝王與將領的猜忌嫌隙,黨派間的傾軋惡鬥,不同信仰的對立與衝突……復仇、貪欲、謀殺的人性戲碼都在這裏精彩呈現。」希臘的特洛伊城遺址,雖然已是一個龐大的廢墟、斷石殘垣、雜草叢生,但因為《荷馬史詩》和似乎真實的特洛伊之戰的歷史,它仍吸引著人們去巡訪和瞻仰。特洛伊已經在歲月中遠去,但人們依然能見到那暗淡的刀光劍影,聽到那鼓角錚鳴……

保加利亞的瓦爾納、羅馬尼亞的庫斯坦察、烏克蘭的敖德薩,還有克里米亞的塞瓦斯托波爾,這些黑海邊的城市在江揚的凝視中,也一一顯示了不凡的歷史榮光。至於雅爾塔,這個巴掌大的城市,則深深刻錄著歷史的沉浮。一座內外皆白的宮殿,是俄羅斯尼古拉二世的隱居地。十月革命中,尼古拉二世和家人命喪黃泉。人已遠去,宮殿仍在,不知是偶然還是有意為之,在二戰勝負已成定局之際,這兒成了雅爾塔會議的會址,羅世福、斯大林、邱吉爾,美、蘇、英三巨頭帶領的三個代表團,圍坐大圓桌,遵循「政治家的目的是管理世界」的哲學,進行了八天的磋商、爭論、妥協,為二戰後的世界體系定格,實質只是六個字:如何瓜分世界。人們不曾想到歷史的詭譎,四十六年後瓜分別國的紅色帝國蘇聯,竟然轟然倒下,而當時的蘇共總書記戈爾巴喬夫,也就被軟禁在雅爾塔海濱的一所別墅裏!

江揚燭照歷史的榮光,感嘆歷史風雲的變幻,探尋人類文明從苦難走輝煌的軌跡,祈願和平。她在〈戰爭島〉篇末寫道:「歲月悄然,就像這海水一樣無聲漫過,悠然流去。但它留下了永遠抹不去的記憶,並無聲地刻寫著……我在心裏默默地祈禱,戰爭島從此再沒有戰爭」。她也抨擊歷史的不公平,那雅爾塔會議的第三項決議要求:歐洲戰場的戰事結束後,蘇聯要對日本作戰。作為蘇聯參加對日作戰的報償,三巨頭決定犧牲中國,一是要中國允許外蒙古自治;一是要中國允許蘇聯租用中國的大連、旅順港作為軍用港口。二戰中,中國是盟國成員,為抗擊和拖住日寇作出了巨大的犧牲和貢獻,竟然遭到了這樣的弱肉強食傷害和侮辱!江揚憤慨譴責:「這個對中國很不公平的雅爾塔協議,嚴重地損害了中國主權,也給我們今天留下屈辱的回憶。三巨頭根本沒有把當時的中國放在眼裏。在中國積貧積弱的大背景下,西方列強是把中國當成銜進嘴裏的一塊肥肉。」

現在,中國的外蒙已是蒙古國了,有可能回歸嗎?不想猜測,胡測也沒有意思,而旅順大連則早已歸來。有意思的是,當年慶祝蘇聯向中國移交旅順大連暨歡送蘇聯紅軍的文藝晚會,演出單位竟是江揚的英雄母親所在的赴朝慰問中國人民志願軍文工團。她母親作為團的組織秘書奉召回國接受命令,然後再次赴朝傳達文工團到旅順演出的上級指示。細細想來,意味深長。這是不是暗示志願軍的英勇和勝利感動了斯大林?抑或暗示抗美援朝的立國之戰證明:中華民族已在血與火中站起來了,我們已有能力守衛自己的家園,蘇聯客人請回吧……

二、親吻文化

親吻文化,是江揚《同一片天空下》的又一個重要內容和顯著特點。歷史,是人類物質和精神生活的記錄、評價、思考的敘述,它本身就是文化,所以凝視歷史的變遷,本質上也是親吻文化。不過,我這裏說的,是江揚對特定的文化現象的尊重和認同。

江揚極為崇敬人類對文化文明的創造。她筆下的〈千年南禪寺〉,在一千二百多年的歷史風雨中,躲過了滅佛的「會昌法難」和地震兵匪的打劫,依然莊嚴地站立在山西的黃土地上,完整地承載著大唐盛世的審美情趣,高超的木結構建築,和幾近完美的彩塑工藝;它「被盜後剩下的十四尊彩色塑像,仍然保持著原來的樣子。它們個個容貌豐潤,眉目傳情,形態逼真,每一尊都是活生生的靈魂」,「在古剎的落寞中,揮灑洋溢的生命力。」江揚燭照出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莊嚴大氣的榮光!她寫〈遠去的茶馬古道〉,是頌揚昌寧人民對中華民族茶文化的創造和守護。她與昌寧人民同歡樂,爬上千年古茶樹,採一片青青茶葉,放進嘴裏細嚼,讓新鮮的草木味流溢唇齒之間,品味它的苦、澀和回甘。她巡訪列夫.托爾斯泰、倫勃朗故居和梵高博物舘,是對文學、繪畫、乃至音樂藝術的朝聖。她的〈風笛吹過的地方〉,既是向文學巨匠和現代文明創造者致敬,也是對史前文化的憑弔。愛爾蘭愛她的作家,「一個偏隅歐洲最西端,大西洋岸邊四百多萬人口的小國,卻走出一個個文學巨像,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葉芝、蕭伯納、塞繆爾、希尼……當然還有文學大師喬伊斯和王爾德等,可謂群星燦爛。」她津津有味品嘗特色美食,是對各民族餐飲文化的尊重。她驚艷於阿聯酋迪拜超乎人們想像的建築,尤其是哈利法塔,「不啻是財富和榮耀堆積起來的立體紀念碑,它為阿聯酋帶來的高度足以讓全世界敬仰」。她在登臨馬特洪峰(〈以海拔的名義〉)篇中,把歌頌人類對文明的創造精神,發揮到了極致。「世界進步的動力少不了冒險精神。抱著就算失去生命,也要克服內心恐懼、迎向挑戰的勇敢的人類,進而帶來的是突破與創新……」。

我不知道她有無宗教信仰的寄託,但對信仰本身崇敬則洋溢在她的文字中。南禪寺「是鄉民寄託情思、安放心靈、祈禱願望的所在,更是人們活下去的希望所在……充當了生命和美麗的保佑者,執著守望著靈魂永恆的驛站。」在藏傳佛教聖地,她洞見了經幡飄舞的瑪尼堆承載著人們美好心願的神秘能量,因而「我撿來一塊石頭,跟著信徒一邊默念六字真言,一邊用額頭碰觸石塊,然後放在瑪尼堆的最上面,看著它一副天長地久的樣子。」她更欽佩信徒的真誠、純潔和執著,他們周而復始,磕著等身長頭一直來到拉薩。每一個頭都畢恭畢敬,每一個頭都浸染信仰。她靈魂感動:「我突然明白,自己是要去尋找生命丟失了的那部分,它或許就存在於這片秘境。」這種感動,也出現在伊斯坦布爾索非亞大教堂。教堂穹頂「伊斯蘭教和基督教同聚一堂,在此共融,一種來自宗教的心靈感動,遠比建築本身更讓人動容」。作為斐濟的貴客,對這個太平洋島國部落迎客、飲食文化和異樣的禮儀,江揚也從善如流,真誠的尊重和投入。當「木鼓敲起來了,男人們揮動長矛短錘,女人們翩翩起舞。一種莫名的感動促使我加入到她們的行列中,與她們一起歌唱,一起舞蹈,分享快樂。」

江揚崇敬革命文化,她的英雄母親曾兩次跨過鴨綠江,慰問中國人民志願軍,又率領文工團回國,為慶祝蘇聯向中國移交旅順大連暨歡送蘇聯紅軍的文藝演出。她為有這樣的母親深感自豪。她自己也有過軍旅生涯,〈大王〉篇寫的應該是她當娃娃兵的成長。〈青春,與綠色為伍〉,更是對女兵生涯的回憶和致敬!軍旅生活的學習、訓練,艱苦行軍,不怕苦,不怕累,英勇豪邁,心中照耀著紅軍長征和志願軍精神。「懷念西洞庭湖(軍營生活),對小丫來說,如同懷念一種美好的情感,懷念一種鄉愁。這種懷念,是對美好事物的向往,更是對所有美好情感、美好價值的守護與傳承。」

江揚崇敬革命先輩,她懷著朝聖的心情在莫斯紅場瞻仰列寧遺容。「滿懷仰望、心存敬意,腳步輕輕地圍著列寧水晶棺走一圈。默默地向這位推翻沙皇統治,締造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的偉人三鞠躬。用心靈的方式,獻上自己的一份尊敬、一份動容、一份寂靜……」她向頭顱高高地揚起、堅貞不屈的蘇聯女英雄卓婭致敬。她從哈瓦拉奔赴聖克拉拉,追尋格瓦拉的足跡。格瓦拉與卡斯特羅兄弟一起成就古巴的革命,然後再奔赴叢林進行革命遊擊戰,最後死於美帝中情局特務之手。格瓦拉沒有看到最後的勝利,古巴人民就將他「直到最後的勝利」的追求,刻在了他銅像的基座上。「帶著浩浩正氣,帶著無畏的魂魄,帶著革命的豪情,在生命隕落的瞬間是那般美麗、燦爛。」她給格瓦拉獻上了最高的敬意。

坦率地講,我驚艷於江揚的〈另一種朝聖〉和〈做客洛克菲勒莊園〉這兩篇作品,因為這是華文散文領域極少涉及的題材,它觸及的是投資和資本,是商業文化。巴菲特是股神,他的投資帶富了一個鎮子的人。「成功很簡單,老了以後你愛的人依然愛著你」是他的追求。洛克菲勒是財富的代名詞,自小就遵循「有付出才有收穫」的哲學而創造財富而成就石油大王,他以自已的資本推動美國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用石油「點燃了亞洲的明燈」。他是美國近代史上最富傳奇色彩與爭議的人物——「最凶狠的強盜貴族」和「最重要的慈善家」。江揚參加巴菲特旗下伯克希爾.哈撒韋股東大會,感受大會的盛況和人情味,見證巴菲特、芒格的「一種難得的坦誠,一種可貴的擔當」和比爾.蓋茨「十分享受智力挑戰的樂趣」,參加了「投資你自已」五千米長跑。她心情舒暢——「記得的,那天陽光燦爛,天空如洗乾淨,金雀花像一顆顆斑斕閃閃的星星。」所以,她將之視為「另一種朝聖」。

江揚應邀去洛克菲勒家族私人莊園做客,受到洛克菲第六代、人稱洛克菲勒三世的斯蒂文的真誠接待。她欣賞莊園歷史的綠色和清幽,感受到斯蒂文的貴族氣質,聽斯蒂文談家族與中國的故事。洛克菲勒曾創辦了現今的北京協和醫院。在尼克松打開中美關系大門之後,他的孫子戴維.洛克菲勒第一個率團到北京拜會周總理。斯蒂文告訴江揚,他看好中國的投資環境,還把北京當第二故鄉。「繼續家族與中國合作是我的心願」。江揚寫道:「真誠與善意,全寫在他的眼睛裏」。

江揚崇敬革命文化,為什麼又寫這兩篇呢,有矛盾嗎?沒有。因為這不是出於對金錢的膜拜,而是出於對財富創造者的尊重。小平同志說過:「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革命,就是要使我們國家擺脫貧窮落後。國家強大,民族振興,人民過上文明、富裕而有尊嚴的生活,是革命追求和目的。要達到這個目的,除了製度性的改革,還要鼓勵人們用自己的智慧和勞動,去合法地創造財富,要尊重合法創造財富的人,倡導先富帶後富而致力於共同富裕。同時,社會主義中國,也要善用股市來募集社會資本和歡迎資本投資,以金融的槓桿撬動產業的發展和科技的創新,推動國家建設和為人民謀福祉。我想,這就是江揚創作這兩篇文章的意圖和價值所在吧。

《同一片天空下》,生動而豐富地顯示了江揚現代文明人那闊大而厚重的人文情懷,和所蘊含的璀璨的文化情結。她崇敬人類對文化、文明的創造,正如她在〈以海拔的名義〉篇結尾處所寫的:「沒有了海拔高度的瑞士是不可想像的,而沒有了敢於用生命去丈量海拔的人類更是不可想像的。佇立在霞光中,我肅然起敬。」

三、擁抱自然

擁抱自然,是《同一片天空下》的又一個重要的內容。江揚是一個行者,行走於山海都市,她不只是文化之旅,也是與山海都市對話之旅。她登臨海島,在綠松石的海水、遊弋的魚群、追逐的海鷗和閃光的白沙中……「看到的不僅是遼闊、是博大、是精深,而且還有那種念天海悠悠,千萬年來濤聲依舊的感動。」她在沙漠「衝浪」沉醉於沙海落日的壯美。「腳下的沙漠,漫延著純淨的金黃色,層層沙丘形成的盆地,光影分明,每個人的影子都印在沙山上拖得長長的。遠遠望去,金箔似的沙峰以蛇的姿勢蜿蜒,西下的陽光灑在曲線溫柔的弧形沙丘上,閃著嫻靜溫和的光芒」。她在瑞士登山,盡閱阿爾卑斯山峰奇景,體驗馬特洪峰日出金頂的仙境——「光暈漸漸浮現,橙色的亮向天空鋪展而來,陽光一點一點地從馬特洪峰的山尖往下移動,直到照亮整個山頭,好像為它戴上了一頂黃金做的桂冠。這就是『日出金頂』的著名景色,美麗得一生不能不看一次。」

江揚擁抱自然,感悟它的靈動和壯麗,也敬畏自然和崇敬生命。在飛越火山口,目睹鮮紅的岩漿,恍如從地面裂縫噴射出來,直沖上天,以橫掃一切的氣勢與海水交融而構造陸地時,她心頭浮上了「一種神聖的感覺,讓人心生敬畏」。當她在火山熔岩的地表上驚訝發現一棵翠綠的小草時,她抒發了對生命的崇敬。「小草從哪裏來的也許可以想像,怎麼活下來的卻是一個謎。那麼渺小,又那麼脆弱,不知需要怎樣的一種力量?這種力量是世人看不見的生命力。只要生命存在,這種力量就要顯現,再多的石塊也擋不住。」

江揚在擁抱自然中同樣展示了她的人生追求。在斐濟她嘗試浮潛。她雖然有些膽怯,但仍然潛入海中,與魚兒樂遊,感受水下世界的靜謐。「儘管海面上波濤澎湃,海底依然十分寧靜。風聲水聲、鳥聲和人類喧鬧的聲音,都像是從磁帶上乾乾淨淨地抹去了。柳宗元『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詩句描繪的場景,浮現在我的思緒裏。視力所及的範圍內,只有無垠的碧海藍天,而天與海之間看不到任何人,只有自己。沒有不安,沒有動盪,沒有紛擾,沒有喧囂。」最後她寫道:「我想,如果是條魚該多好」。

「如果是條魚該多好」,不是絕塵出世,而是希望「沒有不安,沒有動盪,沒有紛擾,沒有喧囂。」然而現實世界裏就是有不安,有動盪,有紛擾和喧囂。疫情肆虐之時,她飛抵美國聖地亞哥寓所,可謂孤單地身臨「險境」。雖然柔弱如她也要去靶場練習射擊,擁槍自衛;但由於有鄰居的關照朋友的支持,她沒有了孤獨,沒有了恐懼。她感到在陰霾籠罩下,人與人之間彼此關懷,那是人的精神支柱。而平時不被注意的朋友注視的目光那是「溫暖所在,幸福與快樂所在。」她深深憧憬守望相助。守望相助是偉大而寶貴的。因為「人,從來不是孤立的。你不是一座孤島,在茫茫大海裏自成一體。每個人都是大陸裏的一片,或者滄海裏的一汪」。

人與自然界呢?她的回答是她對香港城市另一生靈的感悟。二○二○年春節,疫情驟起,喧囂的香港靜默了,寂靜的清晨,她被「一聲像嬰兒拉長高音的鳴叫」驚醒。原來,一隻霸氣的麻鷹停歇在她的窗外,她隔窗注視這個平時完全沒有關注的另一種生靈,看它的驕姿和雄健的飛翔,想到它陪伴著香港這個城市,與人類友好共存。憐愛之情由然而生:「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界,不僅是相望,更多的是相守。這個地球上的事,越來越有同步性」。

江揚擁抱自然的情懷中,蘊含著中華文明中的「萬物並育而不相害」的哲學理念。

四、優秀的散文

優秀的散文,一般都具有見人所未見、感人所未感、言人所未言的那種別具見識的文情和風采,唐宋大家和現當代散文家的手筆中不乏其例。我說江揚《同一片天空下》是華文散文中的上品、精品,除了她那人文歷史情懷本身之外,她也具有見人所未見、感人所未感、言人所未言的那種別具見識的特點。參訪南禪寺者無數,但大概不會有人從建築與生命關系的角度去思考這座佛寺,江揚則想到感悟到了。「是一種什麼樣的力量,使木頭古典的色澤和先人遊蕩的靈魂,在你的大佛殿裏完成了一種震懾心靈的啟蒙?所有的生命都與建築有關,所有的消逝都與生命有關。」這是江揚對信仰與生命關系的哲理思考與叩問。千萬人參訪托爾斯泰故居,都能看到故居走廊盡頭的書房,也都能看到:「書桌擺在門口的位置,燭臺、筆具、鎮紙、文件夾都像沒有挪動過一樣。字跡娟秀的手稿,紙片已經發黃。」但未必能像江揚那樣看到和感悟到,那「陽光下的搖椅,似在等候托翁躺靠片刻」。這種別樣的感悟,是江揚深深敬愛托翁的移情。江揚的別具見識,還表現她對亊物的認識和評判中。她認為懷念軍營生活,「是對所有美好情感,美好價值的守護與傳承」。荷蘭古老的「風車不只是一道風景,更是一種精神象徵,一種圖騰……風車,轉動著荷蘭的民族文化,轉動著人們對天空的熱愛,轉動著童話般的幸福。」斐濟部落土著過著近乎貧窮生活,但他們百分之九十三的人感到快樂。「也許,他們的快樂,來自心態的滿足和樂天知命的哲學」。這種別具見識,顯示了散文內涵的厚重和她對生活思考的深度。

江揚有極強的審美感知能力,站在梵高《向白葵》原作面前,她不僅看出和描繪出那「繪畫中纖細而繁複的花萼葉片,豐富的肌理層次,充滿遒勁的爆發力,彷彿雕塑一般。這陽光般的花朵,這花朵的生命力與燦爛色彩,像閃耀著的熊熊的火焰」。《向白葵》美,像梵高的人生一樣獨一無二。然而江揚並未滿足於這樣的描寫,而進一步揭示了這美的本質,梵高「筆下的向日葵,已經不僅僅是植物,而是帶有原始衝動和熱情的生命體」。

江揚欣賞風物事象,總是真情投入,她的描繪常常進入物我相融、詩情洋溢的境界。她寫山、寫霧、寫雨是這樣。她寫哈瓦拉的海也是這樣。「重重疊疊的海浪盡情地把天光吸納、搖勻,釀成極純的藍色,似乎還有黏稠感,我只覺得心神蕩漾起來,才明白海明威為何喜歡這塊土地,在這裏度過了他生命中最後的二十二年」。她寫在托翁故居園子中的感受。「秋風中,片片樹葉恣意飄落,像飛舞的金色蝴蝶,為園內平添了生命的色彩。樹底下蓋著一層厚厚的、黃色的葉子,宛如一塊金燦燦的地毯。我輕輕地坐在上面,聽見風踩在樹葉上沙沙作響。陽光透過枝葉的縫隙,溫柔地灑在我的身上」。這裏的陽光,隱含著托爾斯泰的藝術精神。

江揚的筆搖曳多姿,她時兒輕靈歡快,時兒莊重乃至凝重,皆因題材而定。她寫歷史亊件,不一味地敘述,而是以想像再現歷史的具像的畫面。如哥倫布初見巴哈馬,麥克阿瑟告別戰爭島等等,這裏就不贅述了。

江揚《同一片天空下》的語言成就令我深深欽佩,我僅摘五句供大家做美學的欣賞和解。

她崇敬母親,母親在朝鮮開城拍的那張照片,「就像一封來自時間的情書,每每仔細凝視,我都有一種無盡的欽佩與感動」。照片、情書。

「往年,花市裏那一朵朵清麗嬌嫩的白、欲語還休的粉、搖曳生姿的紅……總是讓母親眼花繚亂」。欲語還休的粉。

頌揚格瓦拉:「一個男人死去,一個神話誕生」「從此,真身化為了永恆。」神話、永恆。

禮讚蘇聯女英難。「死」本身是一種「矗立」,和生命一樣有尊嚴,它巨大、唯一、凝重,凜然不可冒犯」。矗立、唯一。

洛克菲勒對中國的善意。「昔日雖然難覓,莊園卻有了這歷史傳承的體溫,還是可以觸摸的。」善意、體溫。

江揚的《同一片天空下》,是近年來華文散文創作的重要收穫!

(文中引用皆出自《同一片天空下》,花城出版社,二○二二年一月版,不一一標注。)

(本文首發於二○二三年四月《世界華文文學論壇》)

陸士清簡介: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

下一篇

感俠之大者,笑傲江湖,為金庸誕辰百周年而作

1 条评论

  1. 文情俱佳,大氣,雅氣,是華文散文創作的上品,也是精品…道出全书的精髓。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提示:点击验证后方可评论!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