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索新詩創作的道路上授人以漁——讀魏鵬展詩歌理論集《新詩創作法》

郭園

從這本書的作者簡介裏,我們大概能夠捕捉到魏鵬展身份的幾個維度,其本職工作是一位香港中文教師,同時,他又是一位詩人,是《小說與詩》這本刊物的編輯。從他的教育經歷來看,他是古典文學的博士研究生,專門研究古典詩歌,研究與古典詩歌有關的東西。此外,他還是香港作家聯會的永久會員。為什麼筆者這麼關註他的身份向度呢?可以說,魏鵬展正是在時間、空間、社會、風土人情等一系列生活場域,觸及場域的縱橫交錯中進行研究和創作的,這些職業、身份、經歷影響了他的創作路徑、情感表達以及內心指向。

魏鵬展著《新詩創作法》,香港:科華圖書出版公司,2014年。(作者提供)

既縱向深挖理論、研究技巧,也能夠立足自身,橫向展開一系列的創作,將理論研究的體會感悟應用於實踐寫作當中。他是一位理論研究者,一位文學創作者,又是一位傳道受業者,三者合一,構成了其同情與共鳴的創作思想,構成了追求人與人之間相互感通的創作信念,縱貫了他創作之路的全過程。

中國被稱為「詩的國度」,在文學地位上,詩歌又被譽為文學皇冠上的明珠,研究詩歌的理論著作更是卷帙浩繁,令人眼花繚亂。現代新詩本是西方的舶來品,自新文化運動以來,新詩傳入不過百年,因此,研究現代新詩的理論,尤其在新詩創作方面的闡釋稍顯薄弱。魏鵬展的這本《新詩創作法》從某一方面來看,豐富了新詩創作闡釋的空間,拓展了新詩創作的理論內涵,延伸了新詩創作的邊緣和外延。他立足自身創作經驗,為理解新詩、創作新詩、闡釋新詩貢獻了一份自己的力量。

站在教師的角度,傳道受業解惑。書中的每一篇文章都不算太長,這也符合了人們當下的閱讀習慣,利用數百字,千字以內的篇幅將深奧晦澀的理論娓娓道來。可以說,真正達到了由淺入深,鞭辟入裏,做到了老少皆宜,增加了文章的可讀性和趣味性。例如,他在《什麼是意象?》一文中,立足詩的意象這個本體,首先解釋意象是「作家感情+事物形象」,如他所言「世界上任何事物只要融入作者的感情,就是意象了」。用樸實通俗的語言告知讀者意象的定義與組成部分。接著,他將自己的說理與日常生活緊密結合起來,寫道: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事,收到的禮物,自己的心情,過往的經歷都算是意象。但一味說理怎麼能夠令人印象深刻呢?於是,作者想到尋找現實生活中的事例來幫助讀者加以理解。他在文中列舉了兩位同學的詩歌:「每個人的生長過程中,/都會有種種的考驗。/要成功突破,/就視乎你怎樣面對它。」這首詩歌中沒有具體事物,只有抽象的敘述。「雷聲,像媽媽在咆哮。/電光,像毒蛇撲向獵物。/大自然,真奇妙!」這首詩歌找到的意象感受不深,因而也不能帶給他人強烈的感受和共鳴。通過生活中、身邊人的具體作品來驗證意象與詩歌的關係,意象在詩歌中的位置以及意象之於詩歌的重要性。令人記憶深刻,回味無窮,此後每每寫到詩歌的意象,都不禁回想起作者書中的事例,那是反面典型的標桿,丈量著詩歌創作的高低錯落。這樣的論述方式和內容符合一位老師的身份與口吻,更能夠達到矯正學生詩歌寫作偏向的效果。因其面對的是學生,所以在為學生說理的過程中要注重通俗易懂、貼近生活,他的說理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在學生群體中取材,做到了與學生之間的零距離、貼近性,強化了讀者的心理感受。

書中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在論述「童詩的童心」這一話題時,作者認為所謂童心是指以兒童的眼睛看世界,兒童的耳朵聽世界,兒童的心靈感受世界。他認為,作為孩子寫詩寫出真情實感即可,說自己的話,寫自己真實的意念。而不是學大人故作深沉,拔高抽象,這樣反而使得作品喪失了童真和童趣。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列舉了兩個正向作品,通過「樹木花草有生命,/樹木花草笑一笑」「柿子喜歡喝酒/喝得滿臉通紅/掛在樹上搖搖欲墜」等一系列極富童心感的句子,既向大眾展示了兒童詩歌的優秀作品,也借機肯定了同學們的優秀成果。他指出,生活中的花草樹木在大人看來只是普通的花草,沒有什麼特別的,也不會感到花草的友善。只有兒童那敏銳的心靈和神經,那純潔的思想,無邊的想象才會覺得花兒在笑,在向著我們招手。這恰好點出成人寫作和兒童寫作的區別,他們思考的方向,立足的視角,想象的空間皆有所不同。當一個成人寫作童詩作品時,保持一顆童心很重要,因此魏鵬展認為在童詩的基本元素中,童心是第一位的。

立足詩人身份,於問答之間展現詩歌奧秘。如前所述,魏鵬展不單單研究理論,更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優秀詩人,這本關於詩歌創作的文章結集,由詩論、詩評、附錄三個部分組成。這三部分相互獨立,卻又緊密聯係,構成詩歌創作、詩歌解讀、詩歌功用層面上更加正向相關的整體。他從「什麼是意象?」開始,寫到詩歌的語言,語言的破格、跳躍、留白、陌生化。接著說到詩歌的意境,童詩所包含的三個基本元素:童心、童言、童趣,以及新詩的神韻、連接詞、概念化,還有其形式上的跨行。轉而到詩意層面,包含新詩的可解和可感,情懷,景色的寫作,詩品與人品的關係。從詩歌的語言到詩歌形式表達、轉換,再到詩歌的情感,層層遞進,由內而外,由表及裏。這是魏鵬展詩歌創作的解析,也是他多年來詩歌創作的經驗總結,既是理論升華,又有實踐印證,兩相對照,構成新詩創作理論的前奏、主體與尾聲。

第二部分,詩人結合自己所撰寫的詩歌評論,由寫詩到評詩、品詩,跳出創作層面的桎梏與心理羈絆,從外圍觀察詩歌、走入詩歌、理解詩歌,從如何寫物、新詩標點分析到情感基調、手法運用,從作品的思維、說理性、畫面到文字的質感、踐行的主義。全方位觀察詩歌、解讀詩歌,剖析詩歌內部令人難以捉摸的部分,探究詩歌本體中令人感興趣的部分,從而道出詩歌為什麼好,為什麼美,為什麼靈動。

附錄中,作者在句子銜接、手法運用、作品立意的基礎上發散開來,回歸到文學的功用層面,指出文學能夠帶給人良好的溝通能力。此外,個體生命與文學作品相互影響、珠聯璧合、相得益彰,魏鵬展指出從文學作品中我們能夠看到很多人情世故,吸取前人的血淚教訓,從而達到鏡鑑自身,警醒靈魂的作用。文學看似沒有立竿見影的效果,但卻是實實在在的無用之大用。魏鵬展以一個詩人的身份解讀詩歌奧秘,在文本中展現了詩歌功用,這樣的寫作,強化了作者與讀者的互動,增強了文本與大眾的黏性,使得作者的觀點、理念深入人心。

以自身理論經驗為綱,文評結合下的實踐與提升。正如一個優秀的詩人一定是一位優秀的詩評家一樣,從優秀作品中汲取養分、汲取能量,在品評他人作品時,取長補短,發現自身不足,這是很有必要的。而往往在分析他人作品時我們自身也得以積累,獲得創作的靈感來源,獲得靈感的延續與升騰。在探討「怎樣寫長江大橋」這一話題中,詩人以自己的作品為例,指出像長江大橋這類題材,前人已經寫了太多,只作景物描寫,肯定無法突破,因而在寫作這類詩歌時,要寫出現代情懷,從新思維、新角度去寫,文字上也要使用新詞新句。寫出長江大橋的神韻、氣勢以及歷史文化意義。

在分析戴望舒《雨巷》中的象徵手法時,詩人說:「現代詩與古典詩其中一個最大的分別是現代詩較傾向於運用象徵手法,而且運用一些象徵意思較隱晦的,目的是使詩意更含蓄,更耐人尋味。」就像丁香這個意象,魏鵬展通過對花朵象徵的追根溯源,發現丁香既是指一個美麗的姑娘,也是個人理想、高尚品格的象徵。象徵手法的運用使主題思想形象化、具體化,增加詩句的想象空間,真實可感。詩人帶領讀者探秘經典詩歌中的手法使用,給人以啟發和深思。

在談到詩歌寫作的靈感時,詩人立足教學經驗,指出靈感的兩大來源,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直接經驗固然很好,然而一味使用直接經驗,總有用盡的時候。所以他說可以尋求間接經驗,但間接經驗還要結合我們對生活的想象力、感受力,糅合成想象經驗,由此內化於心,外化於行。創作靈感是我們沉浸在生活中,與生活合二為一,立足自己的生活經驗,厚積而薄發。作者在此也談道:「生活經驗需要積累,創作是終身持續的,因而不能太濫於創作,我們要珍惜與人互動的經驗,感受人與人的情脈;厚積了人生經歷感受,薄出的就是生活感受凝練的精華」。可見作者對作品產出的頻率也有著相當的要求,他認為,一位詩人創作作品既不能太頻繁,又不能間隔太久,要保持持續的、有節奏的創作,這樣才能走得更遠,更長久。「窮則變 變則通」,當嘗試了新的創作手法,靈感才有可能延續,新的作品也將帶給我們嶄新的驚喜。「創作生命的延續除了嘗試不同創作方法外,最重要的還是我們從生活中去深挖」,「讀萬卷書,行萬裏路」才是我們創作的永恆源泉,文學源於生活,高於生活,唯有從生活中不斷汲取、不斷深挖、不斷尋找和探索,才能夠使創作的源頭活水永不斷絕。

詩人在寫作這些品評文章時,引經據典,彰顯著他深厚的文學基礎,廣博的藝術素養。《楚辭》、《離騷》等古代經典時不時就出現在文章中,在分析某一位詩人的作品時,他往往又列舉其他同類型的詩人加以印證觀點,縱橫恣肆,體現了他文學涉獵的廣泛,文學理論的融會貫通。同時,他擅長使用身邊的教材、讀物和參考書,例如好友送他的那本《十一詩章》,也成了他信手拈來的知識板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文學創作就是要體察生活、感受生活、聆聽和走進生活,在生活之中積累,經過時間的磨礪和淬煉,才能夠使創作之樹長得結實和高大。在魏鵬展新詩創作法劄記中有這樣一句話:「文學是人學」「詩品如人品,以同情共鳴的心看世界,作品才能引起讀者共鳴。」「文學無用」,但文學之於人類世界、社會現實來說,能夠浸潤心靈、啟迪思想、蘊含審美、成風化人,是影響深遠的無用之大用。

魏鵬展在《新詩創作法》這本書中現身說法,不斷踐行和探索著其「同情和共鳴」的詩寫理念,並在此過程中,授人以漁,以平易近人、真誠懇切的筆調達成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一普及和傳播新詩寫作知識、理論常識的社會性功用。

郭園簡介:男,安徽太和人,現居安徽蕪湖,蕪湖市作家協會會員、華夏早報社副刊編輯中心編審,作品見於《華府日報》、《大頭菜文藝月刊》、《野薑花詩集》等。

上一篇

《明月灣區》facebook專頁,歡迎瀏覽

下一篇

加華作協文學月會:近期的香港文學活動(8月3日)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提示:点击验证后方可评论!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